此时才知道,在西北十年中,凌嫚熙早已心有所属,她看上了霍营肃之子,那位声名远播的江南大才子。
只是霍家南迁而来,祖上素有威名,如今却没了什么根基。
她因为先有皇子求婚的过往,担心连累心上人仕途,便不曾表露心事。
但凌家看来,此事已过去十年,且有先帝口谕,皇子虽已是太子,又有贤妻宠妾,总不至于计较旧事。
便主动向霍家提亲,定下了这门亲事。
霍家自然满口答应,据说那位霍公子得知凌家看上自己,要招他为婿,高兴得连夜从书院翻出去,跑到山上抓大雁。
两家情愿,一对小儿女也喜欢,本是一门皆大欢喜的亲事。
却不想在这个时候,先帝驾崩,举国戴孝。
凌家与霍家的亲事被迫推迟。这还没什么,然而等国孝结束,太子登基后,他反悔了。
要说这世上最自傲的,就是那些男人们。比男人们更自傲的,是那些手握权势的男人们。
更何况还是皇帝?
皇帝刚刚登基,就立刻优待凌家,同时再三询问凌嫚熙近况的时候,凌家就感觉到情况不对了。
彼时他们有两个选择,要么当机立断让凌嫚熙与霍公子立刻完婚再把他们远远送走。要么退掉婚事,让凌嫚熙进宫为妃。
问题是,这两个选择都很危险。因为没有人知道皇帝究竟是记恨凌家当年的拒绝,还是当真对凌嫚熙情根深种。
凌家并不是只有凌嫚熙一人,就算能把她远远送走,那其他人呢?违抗圣意,视为欺君,除非皇帝讲道理。但今上显然不像先帝那么讲道理。
更何况凌家能逃,霍家呢?
霍家原本就是从南方逃过来的,再逃一次?
而若是进宫,也不是一个好法子。
没有人知道当她进宫后,迎接的是皇帝的宠爱还是报复。毕竟她已经二十有四,在世人眼中,并不是最鲜艳的年华了。
凌家两难,霍家无措。
最后是凌嫚熙站出来,她说,不论要做什么决定,都要先把皇帝的态度弄清楚。她要先见一见皇帝本人。
于是在兄长的安排下,凌嫚熙见了皇帝。
见完之后,她便向霍家提出了退婚。
次年六月,凌嫚熙被抬进了宫中,一进宫便被分为妃。
她的堂姐进宫十年,也才因生育五子两女,成活四人,封了淑妃,两相对比,可见宸妃盛宠。
宸妃进宫之前,便定过亲事,还与未婚夫两情相悦,此事人尽皆知。
按理来说,皇帝对此事应当十分介意,但事情就是那么奇怪,皇帝或者并不真正介意,或者只是假装不在意,但不论如何,他至少表面上一直十分磊落,从未对霍家,尤其是那位霍公子进行打压。
甚至有时候,他还对他们委以重任,表示对凌家与霍家的信任。
就连后宫那些趁机制造流言,想要往宸妃身上泼脏水的人,也往往偷鸡不成蚀把米,根本伤不了宸妃分毫。
哪怕是凌嫚熙死后,皇帝对霍家,也顶多是冷落,而从未降罪。
这对一个心胸狭隘生性多疑的皇帝来说,实属不易了。
外人大约非常难理解,但身为她最爱的儿子,肃王却很清楚,他的母后,就是有那么一种神奇的能力。她能够让所有人在她面前保持体面,即便是伪装,也想努力当个好人。
她是如此荣耀光明,使得你但心中生出一点阴霾,都会自觉形秽,开始下意识自我检讨。
据说,德昭皇后还在的时候,宸妃还是妃子。她曾经半夜三更,套着麻袋把皇帝从宫中偷了出去。然后俩人手牵着手,在元宵灯火漫天的街头猜灯看戏。也曾在夏日炎热的午后,带着皇后与太妃,在月照池里教她们凫水。
她是自在的,快乐的,充满了活力与热情。
她的心厚重而宽广,小小的宫廷根本关不住她。
或者关得住,但她就是有那个能力,让身边的人相信她,取悦她,靠近她。
皇帝对她的感情,不能算是一种沉迷,更像是一种向往。那些他拉拢不了的英才,他成为不了的天骄,那些他永远无法获得的才能,人人称赞的美貌与让人折服的魅力,在她身上具现化。
仿佛靠近她,得到她,成为她,就能成为那样的人。
那些年少时的遗憾,苦学不经的挫败,被父皇一次一次审视的惶恐,让人失望的卑微,能因为她的赞同,而得以改变。
少年时的顾珩是很幸福的。
他一出生就得到了皇帝最浓烈的爱。
后来德昭皇后仙去,宸妃封后,皇帝差点就直接封他为太子。
只是当时他实在太过年幼,加上外面又开始闹起了时疫。太后担心襁褓中的幼孙被储君重担压住了福气,不赞同立刻封太子,就算要封,也要再等几年。
当然最重要的,是他的生母先孝宪皇后自己不同意。
顾珩虽是她亲子,但她和先帝一样,更看好聪慧又勇武的福王。认为即便要立储,也是要立先帝中意的福王才对。
于是这立储一事,便被耽搁了下来。
但即便如此,顾珩也是整个宫中身份最为尊贵,也最受宠爱的皇子。
人人都说天家无父子,这句话在他身上,至少在那时,是完全不正确的。
他父皇对他极尽宠爱,真正如平民父子一般言传身教,或者引导处罚,字字句句,发自肺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