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手里拿碗的都用他们的碗给打饭,都打高高满满的一碗,看得李忠发担心俞记这样下去,会亏钱。
第二家的胡辣汤热面皮店也排了长队,成武看着笸箩里所剩不多的热米皮,吃不上的让赶紧去吃快餐,免得耽误了时间。
“俞小哥,以后免费送我们胡辣汤喝吧,哪怕汤清一点也行。热米皮每次早上就卖完了,我们来得迟些就抢不上啊!”知道这三家人都是一家的吴大汉笑着说。
“你这建议我知道了,今天我们回去商量一下。”俞有钱忙着看桶里的饭菜还能卖几碗。
马三面俞老头后厨出来看情况,锅里笼屉上还蒸了一锅杂粮饭。
后厨两个炒锅在炒第二锅麻辣豆腐和红辣椒洋芋丝,唐大丫不停的翻着锅里的洋芋丝,放调料,最后淋一圈醋。
“老三,来提洋芋丝桶。”唐大丫把菜盛在桶里,揭开另一个锅盖,锅里的麻辣豆腐咕嘟咚咚散发着辣椒豆瓣酱的香气。
“麻辣豆腐马上好。”唐大丫锅里倒进去一勺面水搅匀,等咚咚再煮了,放花椒,淋一圈明油,出锅。
卖完了两大桶米饭,吃饭的人走了,大家才有时间坐下休息。
“这每天吃饭都和抢饭一样吗?”李忠发指着八个空空的大桶,见多识广的赵老太爷也被眼前一幕惊着了。
“老哥哥,那说明我们家饭菜香啊!”俞老头看他们穿着长袍,一副读书人打扮,笑着说。
“两位从哪里来?”
“我们就住镇上,听你们家吃食好,今天特意过来尝尝!”赵慎抬抬手,笑着说。
“那你们觉得我家的饭菜,怎么样?”这倒是奇了。
“很有烟火气,很香。”李忠发看了老友一眼,笑着答道:“价格公道,饭菜量多,是细水流长之象。只怕是得了高人指点。”
“若是本性如此,是兴家旺家之兆,家里可有读书人?”赵老太爷赵慎接道,又说起自家儿子在镇上开的私塾。
确实是两个书生无疑。
俞老头笑着说:“早就听说镇上赵家私塾经营五代的好名声,我大孙子和三孙子就在你们家私塾读书。今年大孙子升了甲班,三孙子升了丙班。”
“这可真巧啊!”赵慎笑着说,“你小孙女字写的不错,想来两位贤孙也是好读书的。”
“一般般吧!认个字。”俞老头摆摆手,一脸的自豪。
马三面收拾好厨房,见三个老头还在门口,晒太阳,吹着风,闲聊。
俞荷抱个碗,小口小口吃饭,麻辣豆腐辣的她吸哈吸哈,还吃的一口接一口。
“俞荷,叫你爷进来吃饭,我们要回去了。”马三面端起碗,开始吃。
俞荷抱着阿爷的碗筷,小跑着给俞老头递到手里,说:“阿爷,吃饭!”
又麻溜跑回来继续吃。
吃过饭收拾好,大家都回去了。
李二娘把外面的牛皮罩衣脱了,露出干净的衣服上杂货铺二楼休息,陪俞荷看店。
二楼做了顶棚,四扇窗贴了透光的棉纸,靠窗户放一张两米的床,一个桌子,一个松木的矮柜,地板是硬木做的楼板。
李二娘累也睡不着,盖着被子躺了半个时辰,就起来拿着针线开始做针线,今年给大小都换新棉衣,还有棉被,这床暖和的她都有点爬不起来。
“俞荷,没人了我们早点回去吧!”缝好一只袖子,李二娘揉揉脖子,该回去准备晚饭了。
“大哥和三哥说和我们一起回去。”俞荷声音清脆道。
来了两个买盐和酱油的妇人,俞荷给她们称盐打酱油。
她做的酱油一斤8文,比街上卖的便宜1文,附近摆摊的人家都会买,也有住在船上的人试探着买了一两次,后面又来买的,码头上一天到晚的都有人。
也有卖鱼获的,家里会下网,一般不会买,菜自己地里也有,都是新鲜应季蔬菜。
“俞荷,回去了!”
听有人叫,俞荷出门来看,是张氏,她也在码头摆摊,一般傍晚才回去,他们家船大来回都走水路。
“张阿奶,我们还要等一会儿,你们都卖完了吗?”
族长没来,俞成新的三叔俞有森夫妻和张氏一起摆摊。
“卖完了。今天人多,有人收鱼和鸭子。”附近的乡邻都把货送到码头来。
“顺水而下走一二百多里就是安城,听说那是个二十万人的大城,他们把鸭子和鱼贩到安城去卖。我得赶紧回去给村里人说,让他们把家里的鸭子卖了!”
“就是,冬天鸭子太能吃,养着划不来!”俞荷笑着附和,村里人不好意思把鸭子卖给自家,一来都是亲房,低头不见抬头见不好要价,卖便宜卖贵也觉得便宜了,二来也有张氏的意思。
俞有森护送母亲和妻子上船,解开拴船的绳索,张氏和三儿媳妇坐进船舱,目光还直直的看着岸边俞荷家的房子。
“他们家生意真好。”张氏捏捏自己发胀的腿,“听俞秀花说,她家咸鸭蛋的法子是俞荷书上学的,真有教人茶饭的书吗?”
俞有森的妻子齐环子摇了摇头,她不知道,俞荷家办酒席公婆去吃的席,她只听旁人说味道很好,但怎么个好法,好到什么程度,她一概不知。
张氏对沉默寡言的这个三儿媳自来不喜,见她不说话,心里默默地生起气来。她要挣钱盖一个比马三面家更阔绰大气的四合院。
齐环子看着生气板着脸的婆婆,怯生生的看着丈夫,俞有森轻轻摇头,她才放松了一些。
俞荷等了一会儿,成文和成义小跑着回来,李二娘连忙收拾包袱装进背篓,四个人放好窗板和门板,最后上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