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重生之军婚难筹(140)

作者: 姜宁 阅读记录

啊,不对,不是应该讨论三哥在前线卖命,我们应该在后方给予扶持吗,怎么又算计起三嫂家的钱来了。陈宝特别的沮丧。一次次立功的嘉奖送到村里来,那说明啥,说明三哥常常涉险啊。没见有些人牺牲了都不一定得一等功,三哥接连两次一等功了,受伤都不一定告诉家里人。

“娘,你就不担心我三哥?”

陈母一愣,有些生气的说:“我咋能不担心!你们哪个不是我身上掉下来的肉?”

“你既然担心我三哥,就说说我二哥,我三哥在前线搏命呢,拿这种钱的事情让他伤脑筋,又不是过不了去,盖不了五间就盖三间,实在盖不了,原来的屋子不是住着挺好的?原来能住现在就不能住了?三嫂已经给了他们过日子的法子,还不知足,盖个屋子也找三哥,那以后侄子侄女上学、结亲、娶媳妇、嫁人,都归我三哥管?谁是哥哥谁是弟弟?娘,原来我们把三哥的津贴花了,是因为日子穷,这日子眼见的好了,你可不能再这么糊弄,这要是真伤了我三哥的心,他不搭理你们,看你们怎么办?你们也知道我三哥不好惹。三嫂也不见的好惹,你忘记上次三嫂回来,把送出去的料子又拿走的事情。你得罪了她,以后你就甭想有新衣服了,难道你还能够值着我二嫂给你买料子做衣服的?”

这话倒是说到了陈母的心坎上,老大老二家的日子是越来越好了,她不但没得什么好处,还得替他们忙活地里的活计,他们两家子忙得不行,虽然说秋收时节会请娘家人来帮个忙,可平时锄个草、施个肥的,可就得自己和老头子忙活,这两媳妇谁也没想着给自己买点东西,过个年都是两个肩膀扛一张嘴,就知道来吃。自己现在身上穿的,日常花用的,哪个不是老三两口子给的?

“行行行,我回头就说说你二哥,你二哥是个好的,都怪你二嫂是个混不吝的。你赶紧的给你三哥写封信去,就说不要管你二哥借钱的事儿,都是你二嫂背着家里人写的信,我已经狠骂她了。让他别为家里事情操心,自个儿保重自个儿。”

得了娘的准话,陈宝给陈宵和姜锦分别写了信,向他们两口子道歉。因为陈宵在前线,这信送得并不及时,陈宵同时收到的三封信,挨着日期看下来,大哥二哥四弟,顺次发的信。陈宝应该是不知道大哥写的信。既然这样,他也就装作没收到信,扔一边,连和姜锦说都没说一声。

姜锦这边收到陈宝的信也没当事儿,她现在忙着呢,谁耐烦理那些不知所谓的人。倒是感谢自己当初帮着陈宝考大学,看吧,陈宝读了书明了理,也有了威信,老家的那一摊子事情,他就自动接过去了,挺好挺好。

这边老大两口子听得陈母把钱玉秀和陈宽给训了一通,说得还挺尖刻的,说他们不关心兄弟的死活,光想着啃兄弟,现在日子好过了,不但不知道感恩,还用这种事情给前线的老三捣乱,要是老三有个好歹,就怪他们给拖累的。

汪金花和钱玉秀嫁过来十几年,这还是第一次听得婆婆这么严厉的指责儿子媳妇。这话被外面人听了,也纷纷指责陈容两口子光想着喝兄弟血。自己家日子明明这么好过,还不顾兄弟死活,想啃兄弟,简直是冷血自私至极。

把陈宽和汪金花两口子也给听得冷汗涔涔的,一边庆幸自己家话严,没向外说,一边祈祷那封信最好在路上遗失。他家闺女要高考了,还想向燕京考,让老三两口子给照应一下呢。

☆、第99章

基金会的事情不好操作,主要是目前为止,民间扶助组织还没有兴起,没有可借鉴的现成模式,当然,政策上的事情也不好揣摩。

既不懂,也无从下手,姜锦就把这问题交给懂的人去办了。于是,姜锦就找上了魏世华。

魏世华一听,大为感动,姜锦一个小姑娘家家的,自己一家人还过得紧紧巴巴的,刚赚点钱就想着那些军人和烈属,实在是个爱国爱民的好同志。这种好品格得保护,这种思想得鼓励,纵然有困难也得克服困难。

于是,他大包大揽:“你有这个心是好事情,说不定社会上还有其他人有这样的想法却报之无门,接下来的事情你甭管了,专心学习和工作,照顾好家里,我找找有关部门看看如何办才好。”

转身他就联系上了朱司令,朱司令一定,能为人民子弟兄提供扶助,这是大大的好事儿啊,既减轻了政府的压力,也解决了前线战士的后顾之忧。于是,一个报告打上去。

可以说姜锦这个提议提得时机实在是好,前线仗正打着呢,后方有这种提议,这实在是雪中送炭啊。

于是,基金会很快就成立了。

姜锦的稿费陆续来了有两万块了,长篇小说也在排版中,据编辑预计,应该比短篇集反应更好。

同一时间出版社的总编给谢宏打了个电话:他得到消息,付文生投稿了一篇《世家之殇》,梗和姜锦的《惊悸岁月》相近。

谢宏把这事情给魏世华一说,魏世华给气的,把笔都摔折了。

“赶紧的把姜锦的书印出来。打听一下付文生的文投到哪个出版社了,看有没有办法把他的书压一压再出版。”

付文生比姜锦出名早,也是写老了的人了,这文要是让他出在前面,姜锦说不定要面临别人的误解甚至指责。

谢宏也是气得肝疼,可是,他和魏世华的权力毕竟只能在学校的一部分,出版社的事情还管不到,万一让付文生占了先,这事可就麻烦了。于是,他脚步一转,就转到了朱宇的班上,把事情给朱宇一说。好歹的朱宇也是司令家的独子,说不定能有办法。

朱宇能有什么办法?有事儿就找他爸呗。

朱司令比他还生气:这姜锦刚提议要把稿费全捐出来搞什么扶助基金,就有人想挖姜锦的根,这还要不要脸?关键这还不是要脸不要脸的事情,这是直接损害了军人甚至国家的利益的事情。

魏世华只盼着能够让付文生的书晚出个几天,朱司令比他狠多了,直接暗示新闻署的,这姓付的思想有问题,以后他的文章就别了表了吧。

魏世华可不知道朱司令这边下了手,一边催着出版社这边尽快出版姜锦的书,一边又给姜锦布置了作业:再写个剧本吧,最好是电影剧本,能让咱中国的老百姓都能够看得懂的。至于主题,就是反应一下军人、烈士、烈属的情况,配合这个扶助基金的。

写了一部就能够写两部,三部写完了,姜锦感觉写作也没什么难的,她就给陈宵写了信,让陈宵把他这段时间扶助家庭和战友的事迹写过来给他。

陈宵手里有现成的材料,都不用再去搜索,直接复印一份,打包寄过来。姜锦从里面挑挑选选,选了几个典型的家庭,真的就插手开始写了。

她平时要做的事情多:听课、讲课、做作业、批作业、每天的亲子活动。她略做了调整。

她带了大一大二两个年级的书法,就把两个年纪安排在同一时间紧临的教室,这节在这个年级指导,另一个年级练习;下一节换过来,这样她每周就能够节省两个小时;学生作业由原来她批改改成学生之间交换批改;亲子活动时间由原来的看小妞妞、给孩子们讲故事,改成看把小妞妞和四个大孩子放一起,大孩子们玩小妞妞,给小妞妞讲故事。至于过程中常常会变成纠错、辩论大学,也无伤大雅,反正孩子们都挺乐呵的。

姜锦每天写千儿八百字,一周写七天,至于作业和功课,还可以集中到周末来完成。

就这样,到了四月底,姜锦的《热血红心》就出炉了。

这个剧本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战士在前线奋勇杀敌,惨烈而无畏;一部分是军属在后方度日,艰难却阳光。着力描写了改革后,土地承包到户,军属家里没有劳动力,家里老的老小的小,土地种不好,副业没办法开展,收入与村里多数人家拉开了差距。但是,他们依然不肯向在军队的家人诉苦,军嫂每次写信都说家里一切好,家里收入好,现在政策好,村里人帮助好。纵使小儿子生病,老人住院,自己被驴踢了,家里的房子都漏雨,也说好。但是,当战士牺牲的消息传来时,他们家的天是真的塌了,抚恤金还不够还债的,而老人又重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