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重生之军婚难筹(22)

作者: 姜宁 阅读记录

陈宵把自己的理由又跟岳母说了一遍:自己两天后就要回部队了,抱着媳妇睡的时间也就这三晚,等自己走了,媳妇啥时候想回来都行,在家住多少天都行。

女婿理由很强大,态度又很好,戴红英再想闺女留下也不好意思留。

没人过问她意见,不被一家人给送出来了:新媳妇不兴走夜路,要走趁早。

于是,姜锦稀里糊涂的就坐上陈宵的自行车,被驼回了陈家。和两老打了招呼,把带回来的饺子放下,就又被陈宵给拉到了新房里。

作者有话要说:因为在开了空调的会议室打了个盹儿,然后感冒好几天。赔大发了。下次俺一定打起精神,坚决不在空调房里(好像应该是不在开会时?)打盹了。老受罪了。

☆、“大锅饭”

一进自己家的院子,陈连长这个严肃的军人立刻又化身小陈子,又是烧水,又是铺炕,还把新收回来的衣服整整齐齐给叠起来,放到炕头的柜子上。忙活的那叫一个欢。

明明知道陈连长这么殷勤是贪着床上那点子事儿,也确实让他昨晚上吓坏了。

可是,姜锦也本来就不是个能够硬下心肠的人。你说一个军人,盼媳妇盼了二十多年,抱媳妇不过三天,还没尝出味儿来就又得奔赴军营,她可是知道,中越战争之间表面的和平就这两年,75年南北越统一后,亲苏反中的黎笋执政,中国边境就冲突不断,一直到78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正式打响。像陈宵这种从越南回来的老兵一定会有更多的重上战场的机会。

这一个不好……

哎,就这样吧。

然后,圣母心发作的姜锦,赌了一天的气,下了半天的决心,最终也没有坚持住,又让陈宵给狼啃了一夜。

连续好几天不能够好好休息,老太太生活习惯的姜锦可就受不了了。不管她心里怎么想的,也没能够在早上起来,当然也没有回到老宅去做饭。

结婚都第三天了,还不露面儿。陈家众人也真的是开始打鼓了:难道真的是让家里纵的四六不分了?

陈萍也是打鼓。

她今天早早的起床,想帮着三嫂做饭,哪成想,饭都做好了,三嫂也没过来。到了饭点儿,三哥倒是过来打了个招呼:俺媳妇这两天累着了,今天晚点儿过来。然后在陈父陈母面前露出个害羞的表情。

陈萍让三哥那个表情给雷得不轻,主要是三哥这人吧,不认识的觉得他特别正,特别忠厚,还有点小内向,只有家里人知道,他特别奸猾,特别戏精,脸皮也厚,要是他害羞,那八成又是戏精上身了。

虽然陈萍不明白“媳妇累着了”,三哥干嘛害羞。可是陈父陈母是懂的,互相看了一眼,陈父咳嗽了一声:

“你也悠着点儿,别伤了你媳妇。”

“嗯嗯。我这就去大伯家,要点药膏。晚上叫上大伯二伯一家人吃顿饭吧。我明天就走……”

这是把认亲宴和送别宴合一起了。

“小萍,你呆会儿过去把你三嫂领过来。”

既然晚上要开宴,现在就得去准备东西。陈宵知道爹娘都指望不上,也就不指望。自己又骑着陈萍的自行车上镇上了。

他要准备的还不止这个。

姜锦一觉睡到快晌午,醒来一看,都快十一点了,又是羞又是气:这让家里人怎么看我啊。

她心里惨号不住,可是,这个时候了她也不好意思自己跑到陈家老宅里去。

这时候,大门一响,陈萍扛着把木锨推门进来了。她今天在麦场里收麦子,有意早退了一会儿,来完成三哥的任务。

“三嫂。”

姜锦一看陈萍包着头巾,穿着一身破旧的衣服,全身上下都落了一层灰,头巾下露出的头发上也落着一层的灰尘,知道这是从麦场里回来的,赶紧的给陈萍倒了盆水。

“扬麦子了?”

陈萍放下木锨,把头巾扯下来,在身上使劲儿的抽了半天,拍下一层的尘土,随手把头巾搭到晾衣绳上,挽起衣袖,这才开始洗手洗脸。

这边陈萍把手和脸洗了,拿自己脖子上系着的白洋肚毛巾擦干净,见三嫂又过来端洗脸水,赶紧的抢着端起来:

“别,三嫂,我自己来。”

把水泼在墙根下,一转身,看三嫂又端出了半温的开水,她一边接过搪瓷缸子咕咚咕咚的喝下,一边想:“三嫂对人可真好。”

其实际上是姜锦看她一个小姑娘,忙得灰头土脸的,母性发作。她都忘记自己比陈萍还小一岁呢。

洗了手脸,喝了水,陈萍缓过一口气来,看三嫂脸白唇红,皮肤滋润的都要从里面滋出水来,那眼睛更是晶莹剔透、元气满满,哪里有一丝的疲累。

“娶了媳妇忘了娘!哼。”倒不是陈萍觉得三哥不孝顺,只是感觉他太向媳妇了,连礼节都不顾了。

可她也不好迁怒三嫂,一看三嫂就和大嫂二嫂不是一样的人,她还担心三哥走后,三嫂怎么办呢。

“嫂子,我哥去镇上买东西了,临走的时候让我过来领着你家去。”

姜锦把屋门院门锁了,跟着陈萍一起回陈家老宅。一路上陈萍把家里的人口都大体说了介绍了一遍。其实昨天上午那顿饭都见过了,那次只是席上简单的见面儿,孩子们露了个面儿,也没细介绍。她今天就是仔细的说说。她家人口太多,一时半会儿肯定记不住。

介绍那十个侄子侄女时候,笑容满面;说到几个嫂子,也没有褒贬。姜锦就知道这陈萍是个中正的人,心里倒喜欢。

新嫁娘最怕的不是妯娌,最怕的是小姑,因为小姑和婆婆天生是一条阵线上的,和丈夫是半条阵线上的,嫂子、小姑对上,铁定是嫂子吃亏。

还好,陈萍姑娘是个三观正的好姑娘。

家里人还没有下工,姜锦帮着陈萍一起做饭。

姜锦发现,陈家还真是两口锅,一口大的,一口略小些的,那小的也并不小,跟姜锦家做饭的锅一样大了。但大的实在是大,据陈萍说,这是集体公社时期队上的锅。

这个大锅里烧水、熬粥,那个小点的锅就炒菜、贴饼子。

陈家也不像姜家一样,蒸一锅窝窝头,吃好几天。而是每顿都贴饼子。

锅底里煮着菜,锅边上就贴杂面饼,面饼薄薄的,熟的快。熟了一锅,再贴一锅。至于那菜,也没什么讲究,就是大混合,猪骨头、咸榨菜、豆角、小白菜、雨谷菜……合一起煮。估计这豆角、白菜应该是自留地里种的,雨谷菜是野菜,这时候正旺,至于大骨头,应该是办喜事余下的,因为放了足够的盐,倒并没有坏。

姜锦心里暗笑:还真让姜娥说中了。这人一多,做饭就跟煮猪食儿似的,一大锅一大锅的来。

她又有些愁:难道以后自己也要天天吃这菜了?

姜锦前世过得并不高大上,但生活上倒一直还是活得挺仔细的,即使自己一个人吃饭,也是每天保证四五种蔬菜、两三种水果,哪怕自己老来吃素多,也是保证最起码每天有一个荤菜。

但因为人少,她一顿炒好几个菜不现实,就用砂锅熬鸡汤或者牛骨头汤、老鸭汤,把油全撇了,用那汤烫菜吃。

在姜家,就五口人,日子好过,虽然戴帽红英做饭不怎么样,也是汤是汤菜是菜的,后来姜锦接手做饭的事情,每顿炒两个青菜,都按着她的口味来。

等到陈萍贴了好了专门给几个小孩子吃的纯玉米面饼子的时候,陈柳、陈松、陈榆都下学回来。

陈柳虽然才十一岁,已然开始发条,身高腿长的,有了小美女的样子。上面穿了个半袖的白棉布衬衫,下面穿了条粗布的藏青裤子,裤料比较厚实,也比较肥,应该是冬天套棉裤穿的,不过洗得干干净净的,补丁也工整,穿了一上午也不见脏,可见是个干净利落的孩子。

九岁的陈松和八岁的陈榆个头差不多,陈松瘦伶仃的,陈榆比他略壮一点儿,两人都是穿着马甲、军绿色的裤子,那裤子应该是大人穿过再改的,颜色褪得厉害,膝盖和屁股的地方补着补丁,一样的补丁衣服,陈松的就补的平平整整的,也是尽量用原色的布补,陈榆的就差了些,补丁也是很马虎,并不平整,有的地方掀起了毛角。五官倒是一样的端正,浓眉大眼,鼻梁挺直,但因为正在换牙,有着这个年纪的孩子的滑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