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古代农家日常(624)

这会子听到掌柜的请示,他道:“行,就让他登吧。不过一定要在文章下面写上他家的地址以及他的真实姓名,免得让人觉得咱们自吹自擂,往少爷身上泼脏水。”

想了想,他又道:“可以给他便宜点。”毕竟他们是说自家少爷的好话么。

掌柜得了指示,让人去回复了郭白。郭白大喜,回家精心写了一篇文章,还拿去给他舅公润色了一番,登在了下一期的《盛世民报上》。这还没完,他又发动他的那群因《种田记》而结交的朋友写文章歌颂杜锦宁的功绩。

庄越不敢做得太过,从中又选了一篇刊登了,而且中间还相隔了两期报纸,免得赞誉不成,反引来别人对杜锦宁的诋毁。

报纸虽没刊登郭白他们的文章,但这不妨碍秦六派手下的人在茶馆里引导yúlùn。

一时之间,杜锦宁在农事上的名声大噪。

朝臣们还以为是上次吴尚书在朝堂上说这事引来的流言,倒也不大在意。反正不管有意引导还是巧合,这种事情只要没有后续,民众议论一阵后就会平息。

……

秦六的那个副手叫鲁骏,此时听完手下的汇报,便照着秦老六的吩咐,给手下人布置任务:“接下来这事,就是鼓动日苯和尚了。”

日苯和尚经常到大宋来学佛取经,而杜锦宁和赵昶弄的那个茶道,紧扣佛与禅的主题,所以和尚们对此比较感兴趣,日苯和尚来取经的时候,他们还开了一场茶会,这让日苯和尚眼睛一亮,便也想学一学。

而京城里茶道的源头,自然就在赵昶那里了。

这段时间鸿胪寺接待的日苯和尚,就整日往赵昶那里跑。

鲁骏他们的任务,就是把赵昶那里的日苯和尚往润州引。

提起这个,两个手下就有些发愁:“那些和尚,要不就是在静王那里,要不就是寺庙里,身边还时常有鸿胪寺的人相陪,想要做得不露痕迹,有些困难。”

“他们总要出门的吧?”鲁骏没好气地道,“这点事都办不好,要你们何用?”

第782章 渡边的邀请

三人嘀嘀咕咕商议了一阵,终于定下了方案。

于是日苯和尚出门的时候,就听有人在旁边闲聊,说大宋最正宗的茶道,是在润州。京城静王府上的茶道表演,还是从润州杜锦宁大人那里学来的。

他们采取的法子是广撒网,重点捞鱼。

因为来的日苯和尚不止一个,挂单的寺庙还不同,因此这一情形在好几个地方都上演了一遍。

怕不保险,鲁骏他们还准备了一套组合拳,打算来个几管齐下。如果日苯和尚没听见或是没往心里去,他们还准备了好几个方案的。

可他们还是低估了杜锦宁在茶道界里的名声。

赵昶是个有良心的,他虽然在京城里推广茶道,但一直说这是杜锦宁发明的。《茶道集》的影响又颇大,喜欢茶道的无不买上一本细细研读,杜锦宁在那上头的文章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比赵昶那篇文章还要写得好,对茶道的阐述更精辟深刻,因此杜锦宁的名声也随着茶道的传播而传播开来。

所以听到杜锦宁三个字,日苯和尚就赶紧找鸿胪寺的官员或是寺庙里的和尚打听。

这种事也没什么可隐瞒的,大家便将茶道的起源和杜锦宁的情况介绍了一遍,还送了一本《茶道集》给他们。

日苯和尚大感兴趣,当即说要去润州一趟。

能来大宋云游的和尚,都属于云水僧。这“云水”二字在佛家里,一个是指游方行脚的僧人就像行云流水,自在无碍;另一个则指他们如云在天,如水在瓶,自由自在地生活着。

既讲究自在无碍,那自然是说走就走,无牵无挂。因此隔了几日,润州陆续来了三个日苯僧人,全都是要找杜锦宁的。

这一回杜锦宁没有把事情推给陆九渊他们,而是亲自接待了这些僧人,请他们看了几场她新想出来的茶事表演,又聊了一些茶道理论。

杜锦宁上辈子没少去日苯,对于日苯的文化也很是了解。唐宋佛教文化兴盛,她在藏书楼里看的佛经也不少,现在使出浑身解数,把三个日苯僧人又忽悠瘸了。

“杜大人,不知您能否去我国宣扬佛法与茶道?”一个日苯僧人道。

这个僧人叫渡边山野,来自日苯京都的一个大寺,是日苯比较有名的一个高僧,地位比其他两人都高。

以他对大宋官阶的了解,杜锦宁这个官员的品阶似乎不高。他觉得如果他提出邀请,大宋皇帝肯定会给日苯一个面子,允许杜锦宁去日苯一趟的。

杜锦宁的目的达到,心里暗喜,面上却露出难色:“我是大宋官员,如何能去贵国?只能对不住渡边大师了。”

渡边也知道杜锦宁自己不能作主,心里暗暗打定了主意,回到京城后就跟鸿胪寺的官员提一提这个要求。

三人又在润州住了几日。杜锦宁早就吩咐过所有人不要向他们提水稻的事。渡边山野几人在润州期间,她连庄子小院都没去几次,只吩咐青木按照她的要求照管禾苗,免得渡边等人把主意打到稻种上面。

几日后,渡边等人离开了润州,回到京城后就向鸿胪寺的官员提出了邀请杜锦宁去日本讲学的要求。

第783章 第一步棋稳了

尽管这时候的日苯相当于大宋的属国,地位不高,但毕竟涉及到外国,鸿胪寺的官员不敢有所隐瞒,当即递了折子给赵晤,将此事禀奏了。

赵晤看到折子时,心里还挺高兴的。

杜锦宁殿试后的那次交谈里,就曾跟他说过对日苯和棒子国这两个国家的邦交意义和对大宋的影响。

而上次赵昶去润州,杜锦宁跟他说的那番话,也通过御卫的嘴传到了赵晤耳里。

现在日苯的僧人不断地来大宋取经,但大宋并不能借此事对日苯施加影响,毕竟佛经和佛教都有一套完整的体系,人家来取经,也是向大宋的僧人请教如何理解佛经而已。

就算大宋的僧人愿意帮忙,但帮什么呢?把佛教始祖释珈牟尼改成大宋人,让日苯僧人信奉大宋的佛教?开什么玩笑!大宋又不是棒子国。

如果道教能走出国门,影响国外,他倒是可以扶持道教,甚至将道教变成国教。可道教在大宋的影响力还不如佛教,更不用说走出国门了。

但茶道就不一样了。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陆羽的《茶经》将茶引向了品饮艺术,杜锦宁更是提出了茶道理论。茶艺、茶道发源于大宋,现在日苯僧人对它产生了浓郁的兴趣,可见它是很有前途的。只要运用得当,就能以它为媒介,影响日苯和棒子等国家。杜锦宁殿试后跟他展望过的蓝图,以及跟赵昶说过的前景,现在就露出了端倪,很有可能成为现实。

这叫赵晤激动万分。

他在御桌前坐不住,起身在大殿里走了几圈,然后吩咐吴公公:“宣齐大人觐见。”

齐伯昆来后,他将折子给他看了一遍,问道:“你怎么想?”

齐伯昆愕然,问赵晤:“难道皇上打算让杜锦宁去日苯传扬茶道?”

“不不不。”赵晤道,“你误会朕的意思了。朕怎么会那么糊涂,把杜锦宁派过去呢?”

如果说杜锦宁当初提出去润州,赵晤对她所提出的天下无饥的鸿图大业还半信半疑。可现在早稻在润州种植成功,粮食亩产直接提高了一倍,已证明她的话不是吹牛,赵晤对杜锦宁在农业方面的天赋,已经是彻底服气,更不用说杜锦宁还给他提了许多诸如发展商业、建立国家钱庄等等高屋建瓴的建议。

杜锦宁在他眼里,已成为了跟齐伯昆这些老臣一样能力的存在。只要大力培养,等齐伯昆他们这些老臣致仕之后,杜锦宁就能成为他的左膀右臂。

他怎么可能把这样的人派到日苯去?

要是日苯把杜锦宁笼络住了,杜锦宁决定留在那里,再不回来怎么办?这不光是大宋的一大损失,杜锦宁这样的人留在那里,很有可能把日苯发展成能威胁大宋的一个强国。此消彼长,大宋危矣。

上一篇:陌上花 下一篇:王爷别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