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古代农家日常(625)

所以,把杜锦宁派出国,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齐伯昆松了一口气。

他跟赵晤的想法一样。

只要不派杜锦宁去,他对这事自然没有异议:“这是好事,可以增强咱们对日苯的掌控。”

“那派谁去好呢?”赵晤召齐伯昆来,就是商议去的人选。

齐伯昆想了想。

杜锦宁不用考虑,赵昶肯定也要排除在外。

赵昶如果夺位之心不死,去了日苯,借用日本的兵力打回大宋,夺取大宋皇位怎么办?扶持一个跟本国亲近的大宋皇帝,想必日苯是很乐意的,没准赵昶没有异心,他们也要怂恿他这么干。

就算赵昶没有异心,可他是亲王。如果日苯将他扣住,以此要挟跟大宋谈条件,大宋又怎么办?赵晤能表现出冷血的一面,不顾自家亲兄弟吗?可割地求弟,也同样要背负臭名声。名声尽毁,世家就会利用这一点攻讦于他,他将难以掌控朝政。

所以派赵昶去日苯,这种事想都不用想。

杜锦宁和赵昶这两个名声最盛的茶道创始人和倡导者都不能去,那还有谁能派去呢?

官员都不好派,最好是民间……

这么一想,齐伯昆倒是想到三个人来。

他问赵晤:“曾经做过杜锦宁老师,后来又一起推行心学,现在则一起倡导茶道的陆九渊、史修、彭士诚三人,皇上您觉得怎么样?”

赵晤点点头:“可以。”只要不是杜锦宁和赵昶,其他都无所谓。

只是不能派赵昶这话,不能由他嘴里说出来。

他道:“这件事,朕就交给你了。”

“是,臣这就去办。”齐伯昆退了出去,就派人去给跟他同一阵营的大臣递话。

这都是老套路了,大家轻车熟路。第二天赵晤就鸿胪寺这个折子让大臣商议,鸿胪寺卿出列提出由陆九渊等人去日苯;齐伯昆则提出派大宋的僧人去,双方就争执起来。

一般情况下,只要有人提出了解决方案,大家的思路就会跟着走。更何况这是于大宋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事情,世家就没往反对的思路上去想,只是下意识地要反驳齐伯昆,也提出了世家自己的人选。这些人是跟着赵昶一起捣鼓茶道的世家子弟,只是名声不显。

陆九渊三人在茶道界的地位毋庸置疑的,无论是大宋的僧人还是世家子弟,在他们面前都没什么竞争力。更何况,他们是鸿胪寺卿提出来的,这让世家好接受一些。

于是吵了一会儿,最后按赵晤和齐伯昆预计的那样,世家终于同意派没什么政治倾向的陆九渊三人去日苯弘扬大宋茶道。

圣旨在第二天就由金公公这个熟门熟路的太监带到了润州。

杜锦宁大喜。

这步棋,她布局了这么久,终于达成心愿了。

陆九渊三人却是诚惶诚恐:“皇上怎么会想着派我们去?”

三人原先都是在地方的书院里做山长或先生的,算是小人物。即便后来跟着杜锦宁在儒学界和茶道界混出了点名声,也觉得自己离皇权还很远。

现在忽然被皇上派去日苯,他们在荣幸之余,又惴惴不安;另外因从来没有出过国,对于陌生的国度心生惶恐。

第784章 半年时光

杜锦宁给他们鼓劲道:“你们想想,以后无论是大宋的历史还是日苯的历史,只要说到茶道,就会有你们的名字,史料上会详细地记载你们去日苯弘扬茶道的事情。这是名垂青史的好事啊,多少人想都想不到呢,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再想想你们从日苯回来以后的地位……”

陆九渊三人都不是佛系人物,他们对于儒学的研究,对于建立心学的渴望,与其说是喜欢儒学,不如说是儒学成果能给他们带来名与利。

通过这一段时间在报纸上的互相辩论,心学已经传开。但影响更大,能给他们带来更多名利的,还是茶道。毕竟儒学只是读书人喜欢,而且还是对儒学研究上升到一定程度的读书人才能感兴趣。但茶道却是从帝王到百姓,人人都喜欢的,受众比儒学要多多了。现在,又即将传到日苯。

想想从日苯回来,他们作为去其他国家弘扬茶文化的使臣,不光会得到皇帝的关注与赏赐,以后不管走到哪里,都会被人奉为座上宾,他们就热血沸腾。

杜锦宁十分了解他们的心理,又道:“从这里去日苯,其实从路途上来说,跟去桂省也差不多,只不过要坐船而已。天朝上国来的人,日苯人都会奉为上宾,不敢对你们有丝毫怠慢。如果你们担心语言不通,这不是还有渡边大师他们陪同吗?去之前你们也可以学一些简单的日本话。”

“可渡边大师他们回京城去了呀,怎么学?”彭士诚问道。

杜锦宁露出一抹微笑:“我已经学会了。”

“什么?”三人齐齐惊呼,不过想想杜锦宁那biàntài的记性,三人又觉得理所当然。

“不过我只会简单的一些对话,复杂的就不懂了。”杜锦宁补充了一句。

她记忆力这么好,学语言根本不在话下。上辈子她就精通好几门外语,日语就是其中的一种。

古代的日语跟现代有一定的差别,跟渡边几人在一起的那几日,她就不停地向三人学习语言。等渡边他们离开的时候,她已经完全掌握此时的日语了。不过为了不露馅,她跟三人交谈的时候,只说一些简单的对话。

“未上京之前,我可以教你们几日。等你们去了京城,再向渡边大师他们请教。”杜锦宁又道。

被杜锦宁这么一说,陆九渊三人的心态就安定了下来,随之而起的是浓浓的期待与兴奋。

渡边他们好不容易来大宋一趟,主要的目的是学习佛教,自然不会马上回去,他们不光在京城附近的寺庙学习,还会云游到其他地方的寺庙去,行踪不定,归期也没有定下来。因此陆九渊三人也不急着回京,而是仍呆在润州,跟着杜锦宁学日语。

如此一晃,时光飞逝,直到杜锦宁的晚稻收割,田地里种满了绿肥,陆九渊他们才接到圣意,回了京城。

他们将在京城的家中过年,年后天气稍暖,便启程东渡日苯。

陪同渡边等人一起来迎接他们的鸿胪寺官员,听到他们能用流利的日语跟渡边等人交流,大吃一惊,问道:“陆先生你们怎么会说日苯话?”

陆九渊笑道:“这几个月跟杜大人学的。”

“杜大人怎么会说日苯话?”鸿胪寺的官员越发奇怪。

陆九渊指指渡边山野:“自然是向渡边大师他们学的。”

见鸿胪寺官员看向自己,渡边山野双手合什念了一声佛,道:“杜大人天纵奇才,我们在润州只呆了不过半个月,他就能用简单的日苯语跟我们交流了。”

杜锦宁以十五岁的年纪考上状元,她过目不忘的名声也随着状元之名传扬开来,鸿胪寺的官员自然知晓。听了这话虽还觉得震惊,倒是不怀疑渡边大师与陆九渊撒谎——撒谎有什么好处呢?不过是一门语言。

但这件事也从侧面证明了杜锦宁真正是过目不忘,鸿胪寺官员把这件事当作奇谈,跟同僚和家人说起,没过多久,这事就传到了赵晤耳里。

赵晤也没多想,还对齐伯昆感慨道:“那小子真是聪明啊。要是朕能有那样聪明的脑子就好了。”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皇上圣明,才有像杜锦宁这样的天纵奇才在皇上的恩科上出现,为皇上所用。”齐伯昆拍马屁拍得炉火纯青。

果然,赵晤听了这话,心里十分舒爽,刚才的那一点点妒忌跟遗憾立刻烟消云散。

古代的官员,虽有十日一沐休,但没有年假一说。没有圣旨,所有官员不得离开官职所在地。

那一年的新年,杜锦宁是在润州过的。冬日禾苗停止生长,此时也没有薄膜可以盖大棚,杜锦宁的实验早已在暖稻收割的时候就随之而停止了。

上一篇:陌上花 下一篇:王爷别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