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嫡长嫡幼(20)+番外

作者: 冉珏儿 阅读记录

他其实一直很明白,让当朝首辅去为他一个小屁孩儿讲经说法,这肯定是不可能的,他师父也没有那个时间,不过对于为什么要让他在如此小的年纪就拜师,顾启珪其实并没有太多的头绪,他爹考虑的肯定多些。不过他倒是知道,有了他师父这层关系,他在国子监或是其他各种地方,肯定能吃的更开些。

其实不管是拜师学习或者是,进入学堂系统学习,顾启珪的年纪都算是小的,本朝入小学大都集中在六到八岁,又因为避讳‘八岁八糊涂’,入学又以八岁居多,再高十三、四岁也是有的,小于六岁就入学的并不常见,也幸好,过了年他堪堪六岁了。

“少爷,安少爷又让人给送了东西过来”。书房门外传来老管家的声音,打断了顾启珪的沉思。

他嘴角蓦地一笑,安珏然那日回去之后,当即就把那把短剑给他送了来,确实是个好东西。不过,与其说是短剑,倒不如说是匕首更恰当一些,虽是小孩的玩意儿,却是已经开了刃的,顾启珪试了一下,可谓削铁如泥。

收到大礼,顾启珪当然也礼貌性的给安珏然回了礼,当然他没费多大的心思,随便收拾了书房里顾国安送他的笔、墨,打包给他送了一份,简单粗暴。

不过不知道是礼物戳中了安珏然的心思,还是觉得小伙伴互送礼物这件事很是新奇,当然顾启珪偏向于相信是后者。这些天,几乎每天他都会收到从安府送来的礼物,点心、风筝、甚至还有一只会骂人的鹦鹉,开始几天,顾启珪还陪着,会配合着回礼,这几天他已经麻木了,连回礼都算了,他倒要看看那边能坚持几天。

不过作为顾启珪来讲,他倒是有一点儿享受在里头的,前世他就甚少和同龄人接触,现在陪安珏然玩玩幼稚的游戏,也算是一种享受,他有些乐在其中。

顾启珪吩咐管家把礼物拿进来,今日的礼物竟是十分的正常,是有名的靖谭毛笔,在京中都很是罕见。摩挲着手里的笔,顾启珪吩咐道:“管家爷爷,让厨房做两盘点心送去安府吧。”这件礼物他倒是接的舒心。

看着管家应是离去,顾启珪推开书房的窗户,寒冬腊月,刚打开窗,就有一阵冷冽的寒风迎面扑来,使得顾启珪的脑子清醒了很多。

就目前的情况看,安珏然拜大舅舅为师应该是板上钉钉的事情,谁让京中就这一位朱家代表,就是不知道爹爹跟安意荣提了没有。

这样看来安珏然会比自己还晚了一步拜师,不过安家初入京城,就忙着做这些也是不好的,同为江南世家,并不宜从开始就走的很近,凡事低调着来才是对的。再有,朱家族学名满天下,大舅舅虽忙,但是表哥们大都在京师,给一个孩子启蒙讲学应该是绰绰有余的,安珏然并不用进国子监。

这些,都是顾启珪的猜测,不过他觉得爹爹应该是已经提了才对。

按照顾国安的安排,年后开春顾启珪就要入学国子监,本朝为了照顾农事展开,小学教育一般安排了三个入学时间,正月农事未起时,八月暑退时,以及十一月冰封时。

上学时间的设定紧紧围绕农业生产特点。当然,不同学堂,不同地方,又会有所不同。社学,即地方官府奉朝廷诏令所设的‘乡村小学’,大都是冬季入学,实行“三月制”,主要利用农闲时间去学习。而像国子监,一般春季入学,实行“十二月制”,正月望后启学,岁暮罢馆。

不过,顾启珪一直觉得他入学国子监,会有一定的阻力,不过他也相信,最终的结果应是不会改变的。

现在整个江南世家处于解禁状态,安、朱家皆有人进京,相信他祖父祖母也不会稳居在江南。对于他爹爹的这个决定,肯定会有很大的分歧,因为如果他承恩荫进了国子监,就说明他嫡兄将不再有此资格,对于那极为看中嫡庶的祖父祖母来讲,应是难以接受的吧,他们应该会想着来京城插那么一杠子。

但是,他爹爹并不是个会轻易改变心意的人,并不是说他爹有多偏心他,亦或是他有多么优秀,而只是因为他爹爹既然和他说了这件事,就说明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此事重大,爹爹必不会开玩笑。就是不知道嫡兄又做了什么糊涂事,爹爹竟会下如此决定。

不过这些都不是顾启珪能做主的事情,他也不会过多的去为此考虑,今世他有娘疼,有爹爱,这是他的底气,是他一辈子都不能回报的情谊。

爹爹睿智,作为江南世家——顾家的嫡长子,在并不受先帝信任的情况下,他愣是闯出了一条血路,成为当朝最年轻的阁老,深受今上信任。要知道爹爹今年刚及而立,未来的路还有很长。

注:八岁八糊涂:指某人年年都犯错,八年来年年犯糊涂。

先秦时期“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古代入学晚于现代。其中,为一些家长所忌讳的“八岁八糊涂”的8岁入学年龄,在古代是主流。好多名人都是8岁入学的,如东汉哲学家王充、宋代文学家苏东坡。

第20章 大慈恩寺

年关将至,整个京城都笼罩在欢乐吉祥的氛围里,由于北方雪灾而形成的沉闷气氛也开始逐渐散去,被喜庆和乐取代。

腊月二十三,又被称为农历小年,从这一日起,可以说是正式拉开了年节的序幕。顾国安也终于迎来了“封印”日,待到来年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才会重新“开印”。虽要时不时的去官署看看,但各类案子都已完全停止处理,除非发生紧急事件,再也不用像平日那么忙了,算是闲下来了。

这大概是这一年中顾府一家人为数不多的可以聚在一起出去游玩的日子,顾国安平日公务繁忙,休沐日时间又短,何况有时候就连休沐日都是在官署度过的。当然,对于外出游玩,顾启珪是不盼望的,他最是畏寒,入了冬,他是能不出去就不出去的。

其实,在年节将至的这个时候,寻亲访友,拜访亲朋才是主要的活动。作为顾启珪来讲,他还是大部分时间都窝在书房里,他年纪还小,再加上身体原因自家母亲管的严,平时又不常出门,并没有很多同龄的朋友。算得上熟悉点儿的也就只有刚认识的安珏然了。

而安珏然年后定会来他家,并不用自己送上门。作为自家姑母在京城的娘家,就算内里关系再不合,表面上的礼节还是要有的,过年省亲肯定是少不了的。

舅舅家,顾启珪是纯属不想去。

其实,对于自家舅舅和自家姑母,顾启珪都说不上有太深的情感。他觉得这两者并没有什么不同,起码性质上来讲都是一样的,并没有说对舅舅就比较亲。在他内心,一直觉得,抱子事件,如果想拦,并非没有方法跟渠道,如果曾外祖父要是再给力点的话,他那便宜哥哥不至于被冠以安姓。可事实是就算朱家来了这些人,孩子还是没保住。

关于安意荣许下的条件,当时还在襁褓里的自己听着都是烦躁的。可以说,那一纸协议对于自家娘亲和爹爹并没有任何的好处。所有的好处都是对于安家、朱家和顾家的家族利益而言。

相反的,只有爹爹和娘亲想的更多的是孩子的安危和未来,要知道,当时的安家可是危机重重。可是朱家呢?它几乎是不废吹灰之力就得到了他想要的,安家的嫡长孙、未来的安家家主在朱家择师,有这样一层关系在,它和安家的关系利益至少可以维持三代,更不用说三代之内,朱家有女,即为安家嫡长媳这一条。可以说在这场博弈中,就等于是把朱家和安家牢固的绑在了一起。相反,在这在这场战争中,爹爹跟娘亲只得到了伤心痛苦和对于孩子无尽的忧心和思念。

其实从理智上讲,顾启珪也理解朱家的所作所为,在顾、安两家的事情中,朱家一开始算是局外人,替自家女儿撑腰是可以,但不能过多干涉其他家族的事情,毕竟他朱家女儿为顾家长媳,还要在顾家呆下去。当时的情况,就连顾家家主顾庸都点头同意了,朱家可以提条件,却不能强硬的表示回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