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来自深渊的Ta(501)

作者: 九十九六七 阅读记录

“害怕吗?”端琰忽然问。

“害怕倒不至于……就是不舒服……觉得怪异……”陈月洲轻轻地摇着头。

“你得学会害怕。”端琰看着他,安静道。

陈月洲:“……”

他有些迷茫地抬起头,看向端琰,不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端琰向他靠近了些,修长的双臂将他圈在怀中,低头轻声问他:“陈月洲,你知道什么叫‘标签效应’?”

陈月洲想了想,以前好像听什么课学过一点,便回答:“知道。”

标签效应,指的是当一个人被贴上一个形容词之类的标签时,这个人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让自己的言行举止和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

端琰权当陈月洲不理解,继续道:“我还在国外念书的时候,你知道我待的那个国家很喜欢搞去性别化、去标签化,我们老师曾问我们,当一个群体的人被贴上这样的标签,若干年后,会发生什么?”

陈月洲没说话,这会儿他不想思考,只想听端琰直接把答案给他。

端琰替他答:“这个群体中大部分人,会随着标签的方向转移,最终变成标签所形容人的。”

端琰抚摸着陈月洲的头发:“老师这么说的目的其实一开始是让我们明白‘社会性别’和‘生理性别’的区别,因为标签效应所带来的效果,就会让一个人形成可能和‘生理性别’背道而驰的新的‘社会性别’。”

陈月洲露出有些意义不明的表情。

他知道“社会性别”和“生理性别”这两种东西,他以前好像在什么公开课或者其他课上学过,只是觉得不感兴趣,所以听得不是很仔细,只模模糊糊记得个框架罢了。

社会性别,主要是指人类自身所在的生存环境对其性别的认定。

这其中包括家人、朋友、同事、社交群体、社会机构、公共设施、民族风俗和法律法规、当代道德伦理观念的认定,是生物的基本的社会属性。

社会性别的产生,是以上所有环境所构成的文化意识对人作用的产物,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大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

很多人探讨男女的区别时,讨论的往往并非生理性别的区别,而是社会性别的区别。

社会性别和真实的生理性别,其实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

虽然这是个唯物主义的世界,但是却是由意识统治一个人的自我认知。

于是,意识经常导致人们做出和生理相悖的行为,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陈月洲有些头疼。

不知道端琰为什么忽然扯这些,但是他并不是很想听。

这种东西和他当下烦躁的事情没什么关系,而且他也明白这些内容之间的关系。

他懂这些道理,就好比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女人,女人们在社会给她们贴上各式各样的标签后,她们的认知就会随着标签而转移,最终形成了新的社会性别。

原本能通过情绪好好控制处理的事,因为标签说‘女人的天性就是任性’,她顿时就不想好好处理了,反正胡搅蛮缠反正也能有办法解决,那我就胡搅蛮缠……多简单啊?

一个在奋斗觉得有点累的女人,本来拼一把还能上去,因为标签说‘女人工作上不行,还是更适合家庭’,于是她立刻就乐呵呵回归家庭了,既然大家都这么说了为什么我不回家……这多简单啊?”

同理,这世界上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比如越发胡搅蛮缠的老年人、越发任性的孩子、越发强词夺理的上司……反正能用到的地方多的去了。

“那,你知道逆向标签效应?”端琰又问。

陈月洲顿时头更加疼了:“我不想思考……”

“回答我。”端琰没有理会陈月洲的撒娇。

陈月洲只能应答着:“知道。”

和标签效应还有一个对应的词,叫做逆向标签效应。

逆向标签效应——指的是当一个群体被贴上标签后,除了整个群体大部分人会在时间的推移下逐渐标签化之外,外界也会用这样的标签审视这个群体的所有行为。

标签效应只是作用于被贴标签的人,逆向标签效应作用于被贴标签的人、贴标签的人和吃瓜群众……可以说是所有人。

一旦标签贴牢固了,这个人无论有没有标签化,一切行为在他人眼里,都会变成标签行为的本身。

什么意思呢?举个简单例子。

一个男性司机因为边开车边看剧,撞车了,新闻会说《某司机开车追剧,撞出围栏50米》,评论区会清一色的这般评论——

A:卧槽这个傻子,上了路不负责,吊销驾照!

B:开车看剧,你怎么不看坟呢?

C:现在的男人怎么变得跟个娘们似的?开车还追剧?不是只有女人追剧吗?

……

不会有人拿他的性别说事,因为男性本身没有被贴上这类的标签,所以,事情发生后,往往众人只是对人对事不对男性群体。

反过来,这时候,如果一个女性司机因为边开车边看剧,撞车了,新闻会说《某女司机开车追剧,撞出围栏50米》,新闻本身为了标签化的流量效应就会强调“女”字,这时候评论区清一色会是这样评论——

A:所以说女人就不要开车。

B:女人就不适合开车,不要再祸害人了好吗!

C:女人除了撒泼张腿牙买跌,还会什么?

……

这时候,逆向标签效应就发生效果了。

当你一旦被贴上某个标签后,无论你做什么,你的行为都会被人和你的标签做上挂钩,你的行为都被大众判断为标签行为。

大家开始一味地关注这个标签本身,用标签的有色眼镜去看待被贴了标签的人群。

用自己已知的方式判断别人、归类别人,会让无数人获得快感和安全感,这是大众对贴标签乐此不疲的原因。

后来,一些惰性的女性学车者仗着“反正女人开车很弱,我就算不努力也没关系啦”的心态,开始让自己逐渐标签化。

到最后,逆向标签效应和标签效应变成了恶循环。

但是,最早的时候,标签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其实标签的源头有时候很简单。

就像是女司机的问题。

之所以突然被贴了有色标签,是因为近些年国内经济稳步发展,拥有私家车的人越来越多,从过去那个以男性学车为大潮的时代过渡到了如今不少女性也开始学车并驾车。

新闻媒体一开始的关注只是觉得女人学车是个罕见的事,报道出来会有关注度,可是随着关注度的逐渐下降,他们发现与其报道“女性学车”不如报道“女性开车的各种失误”,这更符合现有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中女性“干啥啥不行”的思维模式,会被更多的人津津乐道这样事情的发生。

久而之久,新闻打着“女”字博得更多的关注度,因为关注度过于集中在“失误”上,产生了大量随意贴标签的人。

同样,就像是直男癌的问题。

因为各式各样一时半会儿说不完的理由,将关注度过度集中于部分男性的道德问题上,以至于无数男性总是很随意会就躺枪。

但是……

这些和自己有什么关系呢?

“千万不要让自己被贴上标签。”端琰道,“一旦标签开始启动,逆向标签效应也就开始启动,即使你自身再怎么挣扎,最终也会被标签折服。”

端琰拍了拍陈月洲的肩膀,亲了下他的脸颊走开。

陈月洲一脸莫名其妙地看着端琰,目送对方离开。

这个男人跑过来问自己这么一堆东西,有什么意义呢?

标签效应?逆向标签效应?什么玩意儿?

为什么要告诫自己不要被贴标签?

这前后毫无关系的一通告诫是什么意思?

在酒店里数天后,经过尸体检验、现场勘查和走访调查等一系列程序后,公安机关最终给出了案件的答案:属于非正常死亡,判断为家庭纠纷导致的命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