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乌衣巷(216)+番外

“行,你去准备一下,总归下午吃了不少点心,这会儿肚子里也没空。”信里跟小七抱怨了几句手脚凉,她让人带了好些药包来,说是自己试了,特别管用。

去里间梳头换好衣服,浴房里也差不多都准备好了,大冷的天,泡个热水澡的确全身舒畅。要不是怕泡久了晕眩,真想在里头多呆一阵儿。

“别说,姑奶奶荐的那位刘太医真是会调理人,这才吃了不到半年的药,不但气色好了,身上也丰腴不少,看来往后还得按时吃。”青菲一边梳头,一边夸那刘太医有能耐。

“姑奶奶那是个会享福的性子,别的不说,这些吃的用的找她问准没错。”红玉在旁边接茬,顺手往我肩上披了条披肩。

忽听门口有动静。

“回大奶奶,大爷来了。”是外头看门的丫头。

青菲从镜子里看我一眼,自从娘家回来,因为身体原因,我这边一直没留他的宿,中间他又因公去了趟南越,三四个月才回家,只在我屋里吃了几顿饭,偶尔被西院缠紧了,也会去她那儿吃两顿晚饭,今儿都这个时辰了,怎么突然过来这里?

正想着,帘子一挑,他进来了,怀里抱了只大箱盒。

“这是什么?”起身想去接。

他说太重,直接给放到了梳妆台上。

我伸手打开,发现是几块石头。

“上回去南越时,那边送的几块红翠石,因行李太多,就交给下面人,让他们走水路运回来,哪知运错了地方,这才送来。”他道。

我答应着,细数了数,一共六块,便随手挑了一块拳头大的,并一块鹅蛋大小的放到桌上,回头对他道,“剩下的你都拿去给母亲吧。”上回带的那几块,因两块大的做了如意,送了小七一只,婆母在我面前提了好几次,那意思是我拿东西贴了娘家妹妹。所以从那之后,他带回来的东西,我只挑自己那份,剩下的她们爱怎么分就怎么分,我还赚个耳朵清静。

他看了我一会儿,“这是给你的。”

“我……拿了呀。”指一下桌上的石头。

他眼神闪烁,看上去有些失望,是因为我没像从前那么兴奋?是了,从前他就算带张宣纸回来,我都开心的像个傻子,想想那会儿的自己……真是一言难尽,“你晚饭用过了么?”实在不想跟他站在那儿干瞪眼,赶紧转移话题。

他摇头。

回头招呼红玉,让她赶紧去小厨房准备一下,身为一名合格的妻子,衣食住行至少得帮他安顿好。

让青菲取来干净的洗漱用品,亲自伺候他洗漱,然后张罗着让他吃晚饭。

“你已经吃过了?”见炕桌上只有一双筷子,他开口问我。

“下午吃药前,多吃了些点心,这会儿还撑着呢。”拿小汤勺替他盛了一碗乌鸡汤。

因无事可做,便从旁边的笸箩里,把刚做了一半的文哥儿的夹袄拿来继续缝着。

他吃饭的动静很小,所以屋里除了偶尔筷子碰碗的响动,就是灯花偶尔的噼啪声。

“母亲说,你年后要回榆州去?”吃到一半时,他突然问了这么一句。

我点点头,“铭凯定亲,他是家里第一个定亲的铭字辈,大哥大嫂特地从羊城回去,小七也要回去,我想着成婚后一直也没回去过,正好正月里文哥儿不用上学,就想带他过去一趟。”这盘扣实在难缝,回头从笸箩里找了只顶针,套在食指上。

等了一会儿,他又道,“路途那么远,你身体顶得住么?”

“我问过刘太医,他说适当走动走动对我反而有好处。”终于把扣子都缝好,又从笸箩里找来剪刀,细细把上头的线头修剪齐整。抬头时,见他吃得差不多了,正巧听见青菲在外头说话,肯定是西院那个又派人来探头探脑,自打过了国丧期,那边就没闲下来。自打病愈后,我对夫妻之间那些事也有些看开了,一来我有了文哥儿这个嫡子,二来身子不顶事,三来,也是最重要的——心绪变了,反正再努力也是现在这样,他从来就不属于我,不管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做好份内事就行了。

“怎么回事?”披了件衣服,来到门口。

青菲冲我示意了下西院的婆子。

那婆子手里端了个瓷盅,见我问话,忙上前回道,“娘子煲了一下午的鸡汤,原说好大爷过去吃的,想是在奶奶这儿用了,就让我送过来。”

“什么大不了的鸡汤,放了千年人参还是万年鹿茸,大晚上的也不嫌累,巴巴地送到这里来,大爷都吃完了。”青菲道。

这种对嘴的事,不需要我在场,青菲完全可以处理好,转身退回内室。

刚见他还穿着前日送去的细棉披风,天寒地冻的,那件嫌薄了,从衣橱里找来一件大毛的,拿去西里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