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姨娘是个小画手(291)

怎么会不惊到。

镇南侯老夫人和太后听到崔家的消息,双双病倒。

镇南侯日夜祈祷,渤海侯造反的事早一日了结,他林家就能少挨一分连累。若能早日平叛,保他林家平安,他发愿今生不再沾荤腥。

也不知道是镇南侯诚意真的感动了上苍,还是渤海侯造反的本事跟茜香国王比起来实在差得太远,端王的增援部队刚赶到渤海郡地界,先头部队那三千人已经攻进渤海侯府并活捉了渤海侯。

端王领着的那些武官心中大喊“不走运”,出京一趟,寸功未立。

端王奏疏说所经县镇秩序井然,并没太大乱子。先头部队平叛时伤亡才十几人,敌方也就死了一百多人。

这还多亏了崔家旁系子弟大义灭亲,里应外合,才能一举拿下逆侯。他很给崔家这几个带路党说了些好话。

端王发回渤海侯就擒的战报时,和渤海侯发告示搞叛乱只隔了十三天。

这时候,太后和镇南侯老夫人病还没好。

皇帝立即下一道诏书,嘉奖崔氏这些深明大义的子弟,只追究主恶,不做株连。同时,撤渤海郡侯府,设州府,此后渤海郡改为“渤州”,整编原驻地兵丁,还让六部各出几个人搞了个专家组,任命能臣程稔为渤州第一任知府,率领专家组去专项治理,顺便把崔家这些年贪墨的庄园土地都拍卖了。

端王平定渤海叛乱的消息传回京都那一天,韩瑶光正裹着竹叶和姚二丫赶制出来的鸭绒衣在太清宫道学院考道初试。

第105章 放飞的考试

过去这几个月虽然每天基本都有在学习,但是基础差呀。

瑶光一看考卷就懵了十个小问题,三道大论述题。考试时间四个小时。

太清宫道学院的考场在一间极开阔的大殿中每隔五步设一白纸屏风屏风三折中间长,两翼稍短放成一个缺了底下那一横的“口”状,考生书案置于屏风之内书案下是蒲团一个,书案上笔墨纸砚。

大殿内冷得如冰窖一般,只有主考官席位两旁放着熏炉所有考生不能携带文具、手炉、灯、蜡烛、食水等物进考场前要搜身还要把外衣交给监考弟子检查以防有夹带。

当然,依旧防不住有人作弊。

瑶光磕磕绊绊把会做的题都做完了正哈气焐手呢,台上主考官一敲戒尺:“三排丙座考生!你袖子里藏的是什么?来人给我叉出去!”

瑶光吓得一哆嗦,只见两个道士如狼似虎拖着那个考生就出去了,把人哐叽一下扔在大殿外的台阶上,重新关上殿门。

主考官冷笑道:“你们什么小动作我都看得一清二楚!”

另一位考官道:“这大殿上三清塑像是泥塑的我等难道是泥塑的?尔等若藏奸诈机狡之心,行为可疑,我等便记住你座位,卷子收上来在上画个大王八,叫你白考一场。嘿嘿,我是懒得将你叉出去。”

众考生噤若寒蝉。

因为大殿里实在太冷,考生们被敲打的这段时间没人动笔,笔上墨汁都凝固了,所有人刷刷研墨。

瑶光本来就是半路出家,研墨这活计哪有别人熟练,用的又是太清宫考试统一安排的砚台墨锭,此时又冷得哆哆嗦嗦,墨锭在砚台上转了几次吱吱直叫就是研不开,一着急,啪嚓一下,连砚台带墨锭飞了出去,正打在面前的纸屏风上,扑了一大团黑渍,卷子上也斑斑点点。

这下彻底完蛋了。

大周考试,不管是考科举,底层小吏,还是考道士和尚资格证,全都讲究字迹优美,写一手好字是必须的,卷面整洁那更是基本要求。

瑶光看着自己这卷子,完了完了,这卷子被收上去就得直接叉出去。连评分道长的面都见不到。

算了,反正三道大题只会写一道半。胡几把放飞吧!

她想了想,干脆练习写奏疏。

以她的品级和身份,也是可以给皇帝上书的。但皇帝看不看,看了搭理不搭理就另说了。

瑶光处理完曹娥的事后,刘寡妇找了机会跟她说能不能也跟她立个类似的借据啊、租约啊或是雇佣合同之类的,这样她就有保护了。瑶光这才知道,刘寡妇其实也被逼嫁过几次,只是她族人还没到曹娥她兄嫂那种不要脸的程度,从前她没钱时还放心,最近又是养羊、卖羊奶、做黄油,又是剪羊毛纺毛线的,渐渐有了些钱,又有手艺,来“劝”她再嫁的人也多了。她怪害怕的。

瑶光和薛娘子商议后,和刘寡妇立了个“定期按时提供羊毛羊奶不然要赔钱”的合同,还专门拿去她族长那里过了路,这才不再见人劝她再嫁了。

瑶光在卷子上陈述了寡妇再嫁的种种弊端,首当其冲的,就是政府税收减少。

上一篇:彪悍农女病娇夫 下一篇:盛宠名门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