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姨娘是个小画手(61)

太妃把信拿到手里又看了一遍,见瑶光字里行间没有一丝抱怨,还提到庄子中杏花开了,前日摘了些枸杞芽用油盐清炒了极为美味,她觉得很好,便叫王顺也送来些给太妃吃。用词文白夹杂,但读来有种恬淡的意味。

太妃读完,不由气也平了,长长叹息一声,“唉。”

太妃想要派人去安抚安抚瑶光,按理说最合适的人选是李嬷嬷,但郑妈妈担心她刚被气到了,叫李嬷嬷只管留在太妃身边服侍,她跑一趟,也够了。

郑妈妈到了绿柳庄后,见一切井井有条,上下人等对瑶光无不顺服,瑶光言谈举止确如她信中所表一般恬淡宁静,心中就有几分欢喜,暗想,你若能长长久久这样子,也不枉太妃为你受了这么场气。

瑶光直待第二日午后和郑妈妈吃了午饭,才送她出去。

郑妈妈在临行前又给了瑶光一只乌木镶珠贝的小箱子,笑道:“太妃知道你没钱了,叫我给你的。那些绫罗绸缎虽也好,可急的时候还是银钱管用。”一打开,里面是一堆黄澄澄的金镯子。

瑶光笑着接住,又将一封信给郑妈妈,“还要烦劳妈妈交给太妃。”

此后每隔七天,瑶光必回打发人回王府送信,信中也不写什么,只写写庄子中时鲜景色,今儿下了雨,一地杏花,明儿个到后院的小溪边见到母鸭带了一群小鸭子浮于水上,信大多写在小小的画上,画的就是信中所言景致人物,有时涂了彩,有时只是寥寥几笔墨线勾勒。

太妃闲来读了,觉得别有趣味。就连她房中丫鬟们也渐渐盼着瑶光来信。

不知不觉过了清明时节,太妃又带着李嬷嬷来了绿柳庄,此外,还为瑶光带了一位新老师。

作者有话要说:

女主又一次有惊无险。

她并不是每次都靠幸运。不知道大家看到她的努力了么?

第21章 新老师和小伙伴(含入V公告)

21

这一次出行,淑太妃依然没带端王妃。

林纹在太后面前告黑状让太后召回薛宫正一事,太妃表面没说什么,心中对林纹的不喜自然又多了几分。不仅如此,太妃与太后之间也生了嫌隙。

这道理本也简单。

女人有没有儿子,对娘家的态度就不一样。太妃与太后虽然都出自林家,但是,太妃先抚育皇帝,又有亲生子端王,两个儿子已经长大,自然成了她的依靠和最亲近的人,她一心也想要他们过得好,而太后无子,当然就对娘家更亲近。

故此,在太妃心中,林家、林家的不管什么人,都比不得她两个儿子重要。而在太后心中,除了自己一身荣华富贵,就数林家最重要。

淑太妃再回宫时,本来带着些怨气,其实是很想在皇帝面说道太后几句的:我管我儿媳妇,便你是太后,也没道理插手人家家事的。况且哪有儿媳妇跟婆婆摔筷子的?这种媳妇别说在公侯人家,就是在普通庄户人家也得说声忤逆了,你是她亲姑姑,不为她臊着,不多教导教导她如何为人妇的道理,你还跟我杠上了?

但一见到皇帝儿子后,太妃又把话和怨气憋心里了。这才多少天没见,怎么她儿子怎么又瘦了?

太妃先把皇帝身边服侍的太监挨个骂了一顿,再心疼地摸摸儿子脸颊道,“我的儿,虽然政事重要,可也不该操劳成这样。我是妇道人家,按理不该说这种话,可我也是当娘的,心疼儿子是天下母亲都有的,那我就说一句吧,儿啊,你也该歇一歇,这阵天气多好啊,你去花园里走走也好。”接着又问皇帝身边伺候的人,皇帝一天睡多久,夜间可曾醒,饭量如何,可曾错过了饭点才吃的,茶水点心都有哪些,平时是那些妃子服侍的等等。

皇帝送到淑太妃身边养育时还是幼儿,待后来有了端王,太妃对二子也并无差异,实在是把他当亲儿子看的。见到儿子已经为了政务累成这样了,太妃哪里还忍心再跟他讲太后、端王妃那些糟心事让他更烦呢,赶紧叫了人去炖一品燕窝鸭子,给皇帝滋补滋补。

皇帝安慰太妃:“儿子是这几日高兴的,错过了困头,睡得不好,才显得憔悴了些,娘别太担心了。”又说到端王平定了南疆,安抚了众部落等事迹,不日可班师回朝了,说得太妃也高兴起来。

太妃在宫中住了几日,每天给皇帝儿子变着法做各种吃的,眼看皇帝脸色又滋润了,这才放心地出了宫,去了绿柳庄。

这时景色比上一回来时更好了,花红柳绿,蜂蝶飞舞,春意盎然。

尤其瑶光的杏芳院外那几株杏树,花开得如烟如霞,热闹极了。

太妃这次给瑶光带来的老师,是薛宫正的一位娘家侄女。李嬷嬷唤她薛娘子,瑶光便也这么叫她。

上一篇:彪悍农女病娇夫 下一篇:盛宠名门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