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14)

作者: 恣悠悠 阅读记录

昊昊拿起一个杂面包子,一掰两半,递到姥姥跟前。

“真香啊,姥姥多给我放点。”

爸爸卫华赶忙出声阻止:“妈,少给他点,辣椒吃多了上火。”

看哥哥吃的香,悠悠也有样学样。哪知一口咬下去,还没下肚,就被辣得咳个不停,爸爸赶紧递过来一碗温开水。

“赶紧漱漱口,这都被辣多少回了,咋就不长记性。”

悠悠的脸刷的红了,自己都奔三的人了,为口吃的真不好意思。不过,家里人根本没在意,还以为悠悠脸红是被辣的。

晚饭是清水溜杂面包子,辣萝卜叶粉条馅。杂面包子皮厚馅多个大,一个至少三两。

单独给姥爷和兄妹仨溜了白面的菜馍馍,昊昊说自己大了抢着吃杂面包子,沾着辣椒一口气吃了3个菜包子。姥姥说是随了老姥姥家人的大饭量,又说“半大小子吃死老子”。

悠悠也拿了个杂面的包子,一口咬下去,只啃了一层皮,连馅都没看见。杂面的包子皮硬邦邦的,悠悠使劲嚼碎了,咽的时候还是挺费劲,关键是拉嗓子。

啃了好几口,终于吃到馅了,青菜味中泛着淡淡的苦味。尽管干辣萝卜叶用水泡软了,依然十分劲道,吃着垫牙。馅里面放的粉条很少,几乎看不到。油放的更少,悠悠就没吃出香味来。

爸爸看悠悠吃的艰难,笑着把她手里的包子拿走了,递给她个白面的菜馍馍。

“你还小,嗓子眼细,别跟哥哥学了。”

悠悠心里那个疑惑啊,后世的杂面馒头比白面馒头口感好多了,按说这个年代的杂面干粮应该更加美味,没道理这么难吃啊。

刚吃完饭,二爷和二奶奶就来了。二奶奶用手巾包了六个花糕鼻子。姥姥看到急忙说:“二爷,您这么做是外气(外道)俺。”

“外气什么,今天你给二爷长脸了,二妮婆家的领客的一直夸,说较天(经常)领客陪客头一回见这样好看又好吃的席面。”

农村的计时喜欢用农历,为了便于区分,今后文中阳历就用阿拉伯数字,比如1975年6月10日。农历则用大写的一二三,如六月十日。

第8章 家庭背景

晚上,为了省煤油一家人都聚在姥姥的房间里,点了一盏用墨水瓶改的煤油灯。豆粒大的火苗跳动着,给整个屋里带来了朦胧的亮光。

迪迪玩着哥哥的玩具,木头枪和木头刀,一会舞刀,一会弄枪,嘴里不住的喊着:“杀啊”、“叭、叭”。

悠悠看见一个用子弹壳做的小坦克,拿起来仔细的欣赏。弹弓被哥哥宝贝似的藏了起来,怕迪迪给拽坏了。

姥姥和妈妈继续纺线,姥爷和爸爸轮流着给兄妹仨人讲故事,都是些启蒙小故事。

悠悠装萌扮嫩,缠着两位探听自家的事情,将话题成功地转移到痛说革命家史上来,姥姥和妈妈也不时地加入进来解说几句,让悠悠大致了解了家里的情况。

姥爷艾震宇,农历1908年12月25日出生,是京都没落的王族子弟,在家人全部移居国外时,一腔爱国热血的他留了下来。和平解放结束了他40年的悠闲生活,娶了服侍他十多年小他20岁的丫鬟姥姥后,在故宫博物馆从事文物整理工作。

姥姥韩秀芹,1928年出生,从小父母双亡,和大她7岁的哥哥相依为命。战乱逃亡时和哥哥失散,被人贩子卖到姥爷家给姥爷做丫鬟。在思想进步的姥爷的影响下,认字学文化,帮姥爷撑起了破败的家族,得到了姥爷的敬重。动乱开始后,姥爷被冲击和批斗,身心受到了极大的摧残。姥姥丫鬟出身,哥哥又是立功的军人,暂时没有受到影响。在革命小将动员她和姥爷划清界限时,毅然带着姥爷、女儿女婿,回到了黄河边上的故乡韩屯村,到农村落户。

爸爸吴卫华,1943年十月初八出生,是姥爷故交的儿子,出身于医药世家,从小熟读中医,一心向往西医,在英国留学5年,学成后回国效力。却不料恰逢文革,他出国学习的经历给家庭带来灭顶之灾,海外关系、敌特分子、反动学术专家,一顶又一顶的大帽子压垮了知名家族,父母在动乱中相继离世。姥姥顶着巨大的压力,为情投意合的女儿、女婿举办了婚礼,将二人带回了家乡。

妈妈艾婉莹,1948年四月初八出生,从小被老来得女的姥爷倾心教养,品学兼优的她在高三时赶上了文革时代,受家庭影响失去了升学的资格,和大她五岁的娃娃亲青梅结婚后随母亲下乡。

哥哥吴昊七岁,1968年十月初九出生。

弟弟吴迪两岁,1973年十月初十出生。

悠悠五岁,1970年三月初三出生。虽然是女孩但自认为是全家的宝贝,人见人爱,花见花开,姥姥疼舅舅爱,父母的甜心。哥哥是妹控,就连弟弟也以姐姐马首是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