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15)

作者: 恣悠悠 阅读记录

姥姥的娘家韩屯村位于黄河下游滩区,是个只有三百多人的小村庄。姥姥自小离家,在解放后几经查找,终于在1955年找回了家乡,找到了亲人。从部队转业的哥哥成家有了4个儿子,并在村里任支部书记,这也是姥姥带着全家回村的依仗。

舅姥爷个大力不亏,在部队作战勇猛,和战友结成生死相交的革命友谊,并救过两位首长的生命。用鲜血换来了十几枚军功章,但是身体里也留下了十多处伤疤和两块弹片。

抗美援朝胜利后,舅姥爷已经是旅长了,但他一心惦记遗失的妹妹,怕自己不在村里,错失了妹妹的信息。放弃了部队的一切,转业回到了家乡,还真的让他等着了,兄妹俩得以团聚。

国家不仅给了他一笔安家费,还每月固定的发放五十多元的生活补贴和各种票证,成了十里八村有名的富裕户。他在部队的战友有好几个当了首长后也没忘记他,一直和他保持着联系,几个舅舅参军、上大学都是他们给办成的。

舅姥爷性情豁达,为人热情,乡亲们谁有了难处他都伸手拉一把,回村不久就被村民推选为村支书,在公社甚至全县也算是见多识广的村干部。他为人公道,一心带领乡亲奔富路,韩屯村地多人少,土地肥沃,渐渐成为周围的富裕村。

即便是动乱期间,有舅姥爷这个国家功臣挺着,加上村子是地处偏远的黄河滩区,村里受到的影响不大。好的年景一个工值达到了5毛钱,大多数村民的生活都能吃饱穿暖,舅姥爷的威信也与日俱增。

舅姥爷对姥姥一家倍加照顾,安排到生产队的公用房里居住,对上汇报说是牛屋。乡亲们淳朴,村里耕地又多,姥姥回娘家不仅顺利落户,大伙还把姥爷和爸爸当成文化人敬重。

爸爸吴卫华精湛的中西医技术,在缺医少药的偏僻农村大放光彩,名声越来越大。舅姥爷趁机在村里办起了卫生室,给爸爸争取了个赤脚医生的名额,尽管是大材小用,却也是学以致用。

妈妈艾婉莹从小没干过农活,舅姥爷舍出老脸到公社给要了个民办教师的名额,就在本村小学教书。为此,村里不少人说他自私,有好事先给自己人。

姥爷艾振宇的身体在爸爸的精心调理下,虽没留下大的隐患,但到底年纪大了体质较差,被安排到队里的菜园种菜,和妇女劳力一样,每天七分。空闲时间在黄河滩上削荫柳条(一种丛生的野生柳条)编些筐、篮,卖了补贴家用。姥姥在家看孩子做家务,还养了一大群羊和十几只鸡。

爸妈虽然每月只有几块钱的补贴,但俩人都挣整劳力的工分,每天十个工分。而且爸妈是一年365天,天天挣工分。再加上姥爷挣的,一家人尽管老的老小的小,生活虽不富裕却也能过的下去。

悠悠睡到半夜,被“呜呜”的响声惊醒,姥姥拍拍悠悠“别怕,刮北风了。”

第9章 烧锅

早上,在小广播刺啦啦的《东方红》乐曲中醒来,天才刚微亮。家里就剩下悠悠和弟弟两个,弟弟也睡到了姥姥炕上。

人都去哪里了?也没地方问去,悠悠趁机给小萌宝迪迪增加点营养。

悠悠赶紧起床,先到院子里撒了一地的鸡食,用意识吩咐空间里的机器人,准备好的热牛奶和蛋糕,把弟弟摇晃醒。迪迪打着哈欠,半睁的眼睛看到悠悠就精神了:“姐姐,糖。”

“给你糖。”一边把小蛋糕塞他嘴里,一边帮他穿上棉衣。

把弟弟带到厨房洗干净手脸,拿出小蛋糕让弟弟吃着,又把热牛奶倒进碗里给弟弟喝。

“姐姐,这是什么东西,好吃还好喝,你尝尝。”

“乖,姐姐用奶糖化的糖水,你赶快喝了,凉了肚子疼。”

悠悠想帮着大人做饭,无奈个子太矮够不着锅台。她搬了个小板凳踩上去,掀不动锅盖就往一边挪,挪开一小半,刷干净锅,添上水再把锅盖挪过来盖好。

悠悠坐在灶门口,学着姥姥的样子烧火,手忙脚乱地费了半天劲才点着了火,真心的不容易啊。

算了,姐作弊,把锅里的温水舀到脸盆里,悠悠直接从自己的仓储园办公室里,拿了热水放了半锅,省柴又省闲,还顺手把盛牛奶的碗刷个干净。

姥姥回来,看到厨房里只有悠悠姐弟俩,吓得拉过悠悠上下仔细打量,着急地问:“烧着没?磕着没?祖宗哎,你吓死姥姥了。”

“姥姥,我好好的没事,你快看我烧好水了。”

姥姥掀开锅盖,看到半锅开水,吓得声都变了:“好孩子,姥姥知道你懂事,以后可不敢了,你还太小,栽锅里能淹死你。都怨姥姥,咋就舍得把你俩留在了家。”边说边擦上了泪,还后怕地拍着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