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178)

作者: 恣悠悠 阅读记录

大家把路边的草皮都铲起来,护村林里的枯叶和羊屎蛋也扫成堆,把它们推回家中,和猪圈的粪水掺在一起,经过一个夏天的高温发酵,就沤成了土杂费。

路上和护村林里被扫得非常干净,午后,人们拉张凉席,往护村林的树下一铺,乘凉加睡午觉。

家里人多了,姥爷不用在代销点里守着了。就每天都用胶轮车往家里推草皮,经常热得汗湿了衣服。

悠悠看了心疼,就拦着不让他去。姥爷嘴里说着不去了,悠悠一转眼,他又推着车子走了。

一个伏天,悠悠家猪圈边堆了好几个大粪堆。二奶奶家的粪堆更多,她大女婿张留根从早忙到晚,没舍得闲过一会。

加上队里猪圈里清出来的粪堆,悠悠感觉自己家快被粪堆给包围了。要不是悠悠经常消毒喷药,她都不敢想象那熏人的气味,因此悠悠非常的期盼自家新房子的落成。

家里的酱豆到第八天的时候,终于焐好了。盖在上面的苘叶好多都粘在了豆子上,姥姥把酱豆倒在箥箩里,用手使劲得搓着,苘叶搓碎了,和酱豆分开来。端起来簸几下,碎苘叶就被簸了出去。

干净的酱豆逞暗红色,悠悠看了才明白,这里人们经常把深咖啡色说成酱红色,可能就是这样来的。酱豆上稍微带点绿醭,散发出一股浓浓的酱香味。

姥姥找了一个干净的大肚小口的陶瓷坛子,把簸干净的酱豆倒了进去,上面塑料布蒙了两层,用绳子紧紧的扎住封口。

姥姥告诉悠悠,酱豆容易吸潮,伏天空气湿度大,返潮的酱豆易坏。

到了第二天早上,姥姥和爸爸进了院子,一人抱着一个大西瓜。妈妈问了一句:“西瓜开园啦?”

“恩,咱村里的人买三分一斤。我要了两个,咱今天淹西瓜酱豆。”姥姥把西瓜放到水桶里,桶里有半桶刚打的井水,爸爸的那个抱进屋里。

昊昊高兴的喊着:“大西瓜,姥姥买西瓜啦。”迪迪听见了,揉着眼光着身子就跑出来,姥爷拿着他的衣服在后面跟着:“别跑,先穿上衣服。”

悠悠用手刮着脸羞他,他才不在乎那,围着西瓜打转游,光顾着吃了:“杀这个,这个大。”

姥姥拉着他穿衣服,嘴里哄着:“先吃饭,到晌午天热了再吃。”他依然高声喊:“先吃西瓜。”

悠悠拽着他就走,大声地强调:“先吃饭。”

他抬头看了一圈,见没人理他,小声的应着:“嗯,先吃饭。”

吃着饭,姥姥他们还在议论瓜园的事。说今年的西瓜长的好,一亩能摘一万斤,比往年得多收两千斤。

下来(成熟)的也早,现在集上能卖五分钱一斤。今年的五十亩西瓜园,保证能卖个好价钱,村里又是一项大收入。

第134章 西瓜酱豆

悠悠算了下,就是三分一斤,一亩西瓜也能卖三百元。要是种小麦和大豆,各亩产三百斤就是高产了,小麦三毛一二,大豆两毛一二,一亩地最多收入一百六十元,劳动强度比起种瓜来可是大多了。

“姥姥,那咋不多种些?把春地都种成西瓜。”悠悠不解的问。

“傻孩子,还都种成西瓜,就这五十亩也不好卖,咱村里有拖拉机才敢种这么多。天刚亮你大舅和‘高高三’就开着车去平城了。”

悠悠想了一下,姥姥说的对,这时候种的都是大西瓜,最小的一个也得十二三斤,大的超过了二十斤。就是三分一斤,一个西瓜也得四五毛钱,快割一斤肉了,农村的人一般舍不得买。再说,基本上村村都有瓜园,好的卖了,最后剩下的分给大家,孩子们倒是都能吃着。

要是没有拖拉机,还真不敢种多了,靠在公社的集市上卖不了多少。靠人力拉车去城里卖,一天的时间又赶不回来。

怪不得通常说法就是偏远落后地区那,交通便利在经济发展中,历来起着关键作用,偏远和落后还真的是双胞胎。

吃过饭,姥姥就忙活上了。把西瓜外面的硬皮都削下来,里面的瓜瓤挖出来一部分,放在盆里让迪迪用勺子挖着吃。

西瓜切成一寸大的方快,按照一半西瓜一半酱豆的比例,加上切好的姜丝和花椒、茴香、八角等香料,按照十斤酱豆二斤咸盐的比例,各种东西放在大盆里搅拌均匀。

姥姥找出个两斗(六十斤)的大陶瓷坛子,把拌好的西瓜酱豆装了进去,坛子口用干净的白粗布封住扎紧,便于里面的水分蒸发。上面倒着盖上个搪瓷盆,怕下雨淋了进水。

坛子放到堂屋的屋檐下,晒上一个月就能吃了。怪不得人们都说晒西瓜酱啊,还真是得晒才行。

中午,姥姥做的是凉面条,切的细细的手擀面,拌上黄瓜丝,调上蒜汁、醋和麻汁(用炒熟的芝麻去皮磨成的糊),酸辣爽口,清凉可口,悠悠吃了一大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