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294)

作者: 恣悠悠 阅读记录

初二一早,姥姥就去了临水,她还是不放心,非得去看一趟。

到了傍晚,姥姥回来了,跑了一天,虽然很累,但她神情特别的轻松。

姥姥偷偷的对悠悠说:“你李爷爷他们都没事,听到风声,早早的就收手了。听说抓了几个卖高价的药贩子,该,让他们黑心。

也该他们倒霉,本来事情都过去了,听说上级抓药贩子,开始被他们坑了的病人心理不平衡,就把他们告发了。

援朝舅舅他们俩口子是初五走的,他们在家也没闲着,石庙的群众听说三舅能联系到猪仔,都来找他帮忙。

石庙的干部今年也准备办养猪场,他们村大,一共九个生产队,要的猪仔数量大。

本来三舅的假期到初八才结束,为了给大伙买猪秧子,就提前上班了。除了给大家买猪仔,还得给韩屯联系簸箕柳插条。

村里计划把河滩里的耕地,也全部插上簸箕柳。春季插栽簸箕柳,化冻就能进行。

胜男三舅妈喜欢在代销点里忙,每天忙完不自觉的就会算利润,每次算完都惊讶的不行,说姥姥的小代销点,挣的比他两口子的工资都高。

她感叹的说:“等我退了休,也开个小代销点,不过姑您得领着俺跑开门路,这黑市的东西比俺们供销系统的,质量好多了。”

舅姥姥笑着骂她:“你个不长脑子的,等你退休了,你姑老的该走不动了,还领你跑门路。”

姥姥的代销点,春节期间,卖出去八千多元的东西,其中大部分是悠悠从空间里拿出来的。就是按正常的15%的利润算,也得挣一千二百元。怪不得三舅妈喊着,比他两口子的工资高。

第225章 桂金的亲事

年初二,大舅妈走娘家回来,就托姥姥去二爷家说媒。原来她娘家堂侄,跟着爱军舅舅当兵,年前回来探亲结婚,因为女方要“三转一响”,婚事黄了。

她堂侄是个孤儿,从小在大舅妈家长大,和自己家的孩子一样。国家照顾孤儿,优先参军,不过在部队,二舅没少照顾他,现在他都是连长了。

本来亲事是女方家主动提的,说好的这次回来就结婚。谁知大舅妈的侄子多了个心眼,回家没穿自己四个兜的军官装,而是穿的俩兜的战士服。

女方原来觉着有悠悠二舅在部队罩着,咋着也得混个一官半职的,自己好去随军,借此脱离农门,谁知还是个大头兵。于是就提出了条件,没有“三转一响”不结婚。

这些东西可不是有钱就能买到的,因此婚事就耽搁了下来,女方见到了腊月二十九也没把东西送去,就把订婚的东西退了回来,提出退婚。

大舅妈的堂侄不听劝,接了东西,俩人各奔东西。大舅妈一直忙着卖药,年前没顾得回娘家,对这事情不知道。初二回娘家才听说了,就想到了桂金。

侄子是个孤儿,桂金就她自己,她父亲又是国家荣养军人,以后对侄子也是个助力。

关键是,桂金本人也出息,自然条件好,还是高中生,在队里也是个干部。

大舅妈的娘家人也觉着俩人合适,就让大舅妈操心。因为姥姥和二爷家关系好,就找姥姥出面。

姥姥去了二爷家,二爷家因为桂花生了个儿子,正热闹着那,他们正在准备送“粥米”(娘家给生孩子的女儿送礼物)的礼物。

这里的习俗是,生儿子五天娘家送“粥米”,姥姥进门就用小棉被,把婴儿捂住,防备孩子得“七风”(破伤风)。

现在农村的医疗条件差,婴儿死亡率高。特别是“七风”,得了孩子基本上救不过来,孩子得病浑身抽搐,好像受凉风打哆嗦,加上没活过七天的,因此大家就称它为“七风”。

其实,“七风”就是常见的败血症,农村妇女生孩子都是在家里,只有难产才往医院送。找的就是附近的经验丰富的接生婆,卫生条件可想而知。

因此,孩子感染破伤风的几率就大,造成婴儿死亡率高,这也是韩道伟的娘说孩子收了一半的原因。现在生了孩子打一支破伤风防疫针,基本上就没问题了。

不过娘家五天送“粥米”的习俗保留了下来,还有个原因就是娘家疼闺女,提前给闺女送些好吃的,好给闺女补充营养。

因为隔着年节,二亲家商议好了,九天再去送“粥米”。桂花被婆婆待见,加上生了男孩,二奶奶家也不惦记她受委屈。

而且在桂花女婿送喜讯时,就让他捎回去一百个鸡蛋,十斤白面,二斤红糖。

姥姥把大舅妈的意思给二爷说了,二爷爷觉得合适,就和姥姥俩人去了他哥韩德财家。

桂金一家三口在家玩纸牌,韩德财离不开轮椅,个子又大,桂金从小就帮着照顾父亲,因此,他一家三口基本上不出去串门,都是在家里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