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295)

作者: 恣悠悠 阅读记录

韩德财是一等残疾,每月都有工资和补贴,为了照顾他,国家每月还给他妻子二十元的护理费,而且在分口粮时,吃村里的平均数。

因此,他家的生活还是不错的,不是为了照顾二爷一家,估计他们应该不会回来。桂金高中毕业后,怕母亲一个人照顾不了父亲,就回家务农。

桂金是村里学历最高的女孩子,又是军人的后代,回村就当了记工员,还兼着妇女队长。一家三口,过得温馨安宁。

按说她五五年出生,年龄也不小了,早该订婚了。可她惦记父母,舍不得离开他们,亲事就耽搁了下来。她自己想着找个上门女婿,不过一直没有合适的,她本身条件好,也不想凑合。

大舅妈的堂侄今年二十六,当兵也十年了。如今,算是大龄青年。虽然是连长,婚事也不易。年龄小的差距太大,况且家里人还急着给他结婚。年龄大的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合适的也不好找。大舅妈提起来桂金,她娘家也觉得合适。

姥姥把男方的情况说了,况且周楼和韩屯就隔着一个大堤,各村的情况大体上也知道些。就是男方一走十年,在部队的表现就不得而知了。

不过韩德才说了:“人家孩子在部队准时个好的,不然提不了干,爱军再怎么照顾他,在提干上还得靠自己的本领。”

桂金听父亲这么说,也没意见,她娘凡事都听这爷俩的,高兴的说:“这样的正合俺的心思,没父母不要紧,俺把他当自己的孩子,就是不说倒插门,也和倒插门一样。年龄大几岁不算啥,桂金爸比俺大十好几那,这不也过的挺好。”

姥姥听他们都没意见,就征求韩得才的意见:“大爷爷,男方的假期到正月十八,俺让孩子明天上午来,您和大奶奶先看看,了解一下。”

韩德才同意了:“行,俺行动不方便,别惊动旁人了,你直接让孩子往家里来吧。”

这里的习俗是,男女说亲,第一次见面一般在村外的路边,先是女方的家人相看男方。要是看中了,再让男方的家人趁赶集时相看女方。

双双都没意见了,才让男方来女方家,两人相互相看,说上一会话,要是没意见,就算定下来了。

“行,俺听大爷爷的,这就和爱国家说去。”二爷推着哥哥,也跟着悠悠姥姥往外走,他们去找二舅打听男方的情况。

大舅妈听了姥姥的回话,马上就去了娘家,给她堂侄回话去了。

二舅非常赞同这门亲事:“胜英是个好样的,和桂金般配。”接着对他哥俩介绍起周胜英的情况。

周胜英从十六岁参军起,就跟着爱军舅舅,那时二舅已经是排长了。他在外人面前,从来没有提过两人的关系,也没想着利用亲戚关系,给自己谋福利。

他为人正直,勤奋勇敢,在部队是出了名的标兵。而且注重学习,硬是把初中的课本给啃了下来,现在竟然成了连长中的秀才,各种报告都是自己动手写。

二爷哥俩听了都非常满意,就看明天桂金他俩的缘分了。

第226章 新旧习俗结合的婚礼

初三上午九点,大舅妈就领着周胜英去了桂金家,陪着去的还有爱军舅舅。桂金家住在村南,村里人都不知道,也没人去看。不像以前,谁家有点事,恨不得半个村子的人都去围观。

周胜英来时带了四样礼物,麦乳精、冰糖、酒和点心,这在农村可是贵重礼品。由此,也可以看出他家里对这亲事的重视,虽然是孤儿,可家里没把他当外人。

周胜英不愧是大舅妈的娘家人,相貌堂堂,身体健壮,再穿上一身军装,更显高大魁梧。和桂金站在一起,看着就般配。

周胜英长得人高马大的,性格却非常温和。进门看韩德才出来迎接他,就上前接过轮椅,把他推进屋里。

俩人的亲事进行的非常顺利,当天中午,周胜英就留在桂金家吃的午饭,二爷一家也去了。

下午,大舅妈的爹娘亲自上门,就把亲事定了下来,婚期定在正月初六,速度快得令人咂舌。村里人也知道了,桂金家被看热闹的村民围了起来。

初四,桂金就跟着周胜英去了县城,俩人去买结婚的东西。去时,他俩骑了一辆自行车,回来时,俩人一人一辆,还带回来一个缝纫机。

原来,周胜英从部队回来时,就准备好了自行车和缝纫机票。比他原来对象的要求,少了手表和收音机,他觉得这两样东西,在农村用处不大,就没费劲淘腾。

除了这两样,他们还买了被面、布料及其他的东西,自行车的后架上驮着好多东西。毕竟桂金家就她自己,她爹娘给她攒了好几年的布票,钱财也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