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317)

作者: 恣悠悠 阅读记录

吃过早饭就安排妇女们磨面,队里有的是麦子,防台上就有磨,牲口都闲着,虽然磨不够大家吃的,多少也能补充些。

这样又过了一天,到了7月5日,部队的船只才过来了,这次来的船只多,船也大了,大的能坐三十多个人。舅姥爷首先安排,把滞留在韩屯的民兵送了出去。

随着船只带来的,还有许多的给养,面粉、面条、咸盐、豆油等,都是生活必需品。另外有十多个煤油炉子,一大桶200斤的煤油。

姥姥和姥爷带着悠悠兄妹,和舅姥姥她们是最后出去的。上堤后,就被公社的同志组织到一起,排队领取生活补助,和船只捎进去的物资差不多。

不光有脸盆、毛巾等生活用品,竟然还有捐赠的衣服,虽然不是新的,都洗得干干净净,很少有带补丁的,这在现在可是好东西。

大舅妈的娘家人就等在大堤上,三舅妈看到舅姥姥就哭了。舅姥姥轻扶着她的后背:“傻孩子,你咋不听劝,自己还怀着一个那,也不知道照顾好自己。”

一家人安顿在大舅妈找的院子里,大舅妈的娘家已经把院子收拾好了,锅碗瓢盆准备齐全。三舅妈也带来了好多的东西,生活基本上没问题了。

第243章 水灾(三)(90月票加更)

志远和昊昊他们,临时在周楼小学插班学习。其实也上不了几天了,7月17日头伏,学校就该放暑假了。

他们有空就往大堤上跑,去了就扯着嗓子喊,其实也没啥事情,就是喊两声,听见大人的回话,都高兴的不行。

老首长一直住在堤屋里,韩德才一家跟他住在一起,大舅妈家请了他们几次,让他们到家里住,不过老首长拦着不让他们去,也只好作罢。

二奶奶一家也是今天刚出来,桂花女婿就在堤上等着。这两天把他们吓坏了,天天在堤上喊着问话。知道今天去船接,就准备了一辆地排车,把他们都接到了家里。

桂莲家就狗剩跟着二奶奶出来了,他两口子留下来,陪着二爷和宝景。要说张留根家的人也够狠心的,这么大的洪水,两个弟弟没一个露头的。

姥姥不时的往大堤上跑,探听这种信息。大堤上五米一个解放军战士,柳枝沙土袋堆的高高的,随时准备抢险。

7月10日,洪水终于缓了下来。下游平城县的一个大洼里,打捞出来十几具尸体。经辨认,是上游张集公社小冯庄的村民。

十几年没发大水,黄河几经改道,原来河堤的防护设施,有些不管用了。小冯庄半个村子赶在了洪峰中心,洪峰过后,一片汪洋,房屋宅基树木都被冲走了,里面的人也不见了。

找了这么长时间,才从三十多里外的平城地界漂浮了出来,还有十几人没有踪迹。上级派了十几辆地排车,沿着大堤运尸体,上面的白布单根本盖不严,下面露出了泡胖的腿脚,非常渗人。

地排车后跟着的亲人,悲痛的都不知道哭了,呆滞着神情,机械的迈动着双腿。反而是围观的人群,发出阵阵抽泣声。

其中有个二十来岁的男青年,听说他一家五口都在这里面,他因为参加护堤,才逃过了这场灾难。

姥姥眼里含着泪,悟了这个孩子的眼睛,捂那个孩子的眼睛。悠悠这次是真切的体会到,姥姥常说的水火无情的残酷。

这期间,船只在大堤和各村之间来回穿梭,村里的留守人员,进出方便了好多。

上级的领导坐船到各村慰问,韩屯是洪城的边界,又是全县出名的模范村,各级领导来了,都到村里去看望。

在受灾的村庄中,韩屯村的防护措施做的最好,人畜无一伤亡。但损失也很惨重,村里的房屋基本上全部倒塌了,人们的住宿都成了问题。

其他的村里,都有人员伤亡,其中大部分是被房屋砸死的。十几年没发大水,人们的防范意识差,加上这次洪水来的急,人们转移的少。土建的房屋遇水就塌,那村都有砸死人的。

这次泛洪期间,半个多月没下过雨,连个阴天也没有。因此,尽管天气炎热,各处都没发生瘟疫,这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三舅跟着领导跑里跑外,脸晒的黝黑,整个人也瘦了好多。由于他是当地人,对各村的情况都熟悉,各村有事也都找他反映,忙的几天不着家。通过这次抗洪救灾,援朝舅舅的声誉直线上升。

7月17日是农历的六月二十一,姥姥托大舅妈的娘家,借了一辆毛驴车,去张集赶集,买回来一车的东西。她专门去了食品站,这次站长看到姥姥,一点也没啰嗦,麻利的吩咐王师傅给割了十斤猪肉。

回到家里,就给大舅妈的娘家送了五斤。这几天他们忙里忙外的,没少帮忙。剩下的给孩子们解馋,自打发洪水,孩子们没捞着吃肉,都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