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351)

作者: 恣悠悠 阅读记录

姥爷对胜男舅妈夸悠悠:“这孩子记性好,她不在家,我找东西得翻半天。”

舅姥爷看孩子,主要是看志新。大舅和三舅里外的忙,大舅妈和爸妈做饭,智慧姐烧锅。悠悠抽空就跑到孩子堆里玩一会,还不敢跑远了,玩一会就得回来看看。

中午饭分了两桌,堂屋一桌,里屋一桌。每个桌子上都是二十个菜,肉菜没人抢,孩子们先把青菜抢光了。今年的饭桌上除了芹菜,多了蒜菜、蒜黄、蒜苗、青椒、豆角和黄瓜,这些大部分是悠悠从自己的商城里拿出来的。

临水今年建了几个玻璃温室大棚,里面种了反季节蔬菜。虽然数量少,有些品种都不一定下来,不过,只要有就好说,起码东西有出处。

三舅吃着青菜,感慨的说:“姑,侄子佩服您,咱地区就那几棚青菜,俺参观的时候,都没捞着尝一口,您这样样不拉的买家里来了。我估计,地区的领导也不一定有咱吃的全。”

姥姥想起饭店活计的话,就说:“这有什么啊,俺拿猪肉换的,三啊,县官不如现管,卖给国家价格低,再说了,他们也不给猪肉啊。”

今年过年,二舅一家由于孩子小,没能回来。不过桂金的丈夫周胜英回来了,二舅让他捎回来2瓶茅台酒,今天就喝了一瓶。

看着悠悠的馋样,爸爸偷偷的让她喝了一小口,结果又喝呛了,大伙笑的那个欢快。

孩子们吃饱就跑出去玩了,只有智慧姐和志远一直跟着吃,舅姥爷看着疼的不行。

“这俩孩子肚里缺油水,个子倒是高了,不过比原来瘦多了。爱国,年后多给你岳父家送些麦子,你们的不够,从俺家搬,正长个子的时候,不能亏了孩子。”

大舅妈脸上挂不住,开学的时候,爱国舅舅一次给了五百斤麦子,俩孩子再能吃,也足够了。

“爹,不用送粮食,俺娘家一大家子,不能单独给俩孩子开伙,有咱送的五百斤麦子,比别人家吃的强多了。不过没法和咱们村比,更别说咱家了。”

周楼河堤外的耕地,被挖了塘子坑,没法种了。堤里的大部分是沙土地,还有些盐碱,只能种地瓜和棉花,今年村里就没分小麦。

舅妈她们送去五百斤小麦,全家能不时的改善下生活,就是好的啦。

要是以前,智慧姐晚上在姥姥家住,白天可以回家吃饭,志远吃住都可以回家。今年由于得绕路,来回得八里路,志远也就住到了姥姥家。

不止是志远,村里三年级以上的,都是在亲戚家住。石庙村更远,今年,他们村上初中的都辍学了。

石庙绕路到向阳联中,从原来的三华里,成了现在的七华里了。初中没有伙房,也没住宿的地方,教师和代销店的工作人员一块吃住。

他们村分的麦子少,多的也就是二百斤,虽然每月有三十斤的购粮证,让孩子多带口粮去住亲戚,还是舍不得。

第270章 建联中的打算

舅姥爷发愁,“这塘子坑里的水还深着那,再等一年也下不去,看来国家也没好法子了,不然哪能把塘子坑都买过去了。

咱村还是好的,石庙绕的路更远。原来,他们村到张营,比咱村近三里路,现在反而比咱远了二里多,孩子们上学都成了问题。

年后,志亮和昊昊也该上四年级了,还去智慧姥姥家住,光咱家的孩子都仨了,这也不是个事啊。”

三舅给他出主意:“爹,过了年去县里开三干会,您给县委李书记提一下,看能给咱和石庙建个初中,石庙可是大村,二千多人口那。最起码在咱村里建个完小,孩子们上小学就不用出村了。”

舅姥爷拍着援朝舅舅的肩膀,“行,俺没白供你读书,这脑子就是好使。县委李书记还该俺个要求那,俺就提这个,这可是大事。”

悠悠听的心花怒放,这真是瞌睡给送枕头,机会就在眼前。“舅姥爷,那成了初中,俺妈是不是就教初中了。”

妈妈对悠悠说:“悠悠,大人说话,小孩子别插嘴,你听着就行,要是吃饱了,就出去玩吧。”悠悠知道,妈妈是顾及自己的成分不好,怕舅姥爷他们作难。

三舅说:“还真让悠悠说着了,姐,您抽空多看看初中的书,咱公社里还真缺初中老师,特别是咱村里被水围着,估计也没人愿意来。

您高中毕业,可以当代课老师。别的俺办不了,当个代课老师,俺说了还管用。”

胜男舅妈也说:“姐,俺爸也能帮忙,这代课老师可比社办老师强多了,一个月能挣24.50元的工资,分粮食时,全家都能在村里吃平均数。以后更是有转正的机会。”

姥爷苦笑着说:“俺替婉莹谢谢援朝你们俩,你姐啊,能当上代课老师就是好的,她这成分,一辈子也转不了正。你们俩也别作难,不能因为你姐耽误了你俩的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