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592)

作者: 恣悠悠 阅读记录

“可不咋的,你看看人家的儿,当官后给自己村里办了多少好事,光是厂子都建了好几个。”

“他村的厂子不算啥,听说各村的服装厂,都给他们村里交钱,能不富足吗。”

爱国舅舅拿出几千元钱给岳父家办粉条厂,就引起了这么大的反响。

现在韩屯村家家有几万元的存款,要是这个真相曝光,还不得炸了锅。

难怪村里的人,发誓赌咒的瞒着分红的事情。

韩屯村的人们,丝毫没受议论的影响,照样按部就班的上班生活。不过,大伙也接受了教训,给亲戚家帮忙,最多出一二百元,没人敢超出伍佰元。

进入冬季,农村的集市上,热闹了起来。人们的购买力强了,卖东西的自然就多,集市的范围跟着扩大。临街的一些胡同,也摆上了摊子。

集市上的居民,有能力的就在自家的门口摆摊,没能力的,在家门口出租摊位,一张床收五毛钱的摊位费。靠着院墙摆一溜窄床,每个集市都能有几块钱的收入。

摆摊的不仅有个体户,供销社也在主要的街道上摆摊,而且是天天赶集。

每个供销社都组织了专门的人员和货物,用解放牌货车拉着,每天都去附近的集市上摆摊。

以前好多需要用票证的物品,现在也不要票证了。由于供销社使用国家的定价,而且不会出现缺斤少两的现象,人们还是喜欢去公家的摊位上买东西。

个体户比起他们来,也有自己的优势,他们总能进到供销社没有的流行货,而且价格灵活。

供销社没有的,他们卖的价格高,供销社有的货物,他们就薄利多销。而且他们是小本买卖,掉头快,基本上不压货。

第460章 拉脚

最可气的就是,好多的个体摊位,专门挤在供销社的摊位旁边,他们大声的吆喝着自己的价格,即使比供销社的低一毛钱,人们也掉头奔他们的摊子而去。

这年代的一毛钱,也能办好多事,够给孩子买两个本子的,能用一个月。

特别是卖布的摊位最气人,他们的化纤布匹,比供销社里的都齐全,价格就比着供销社里的卖,总是低一毛两毛的,挤兑的供销社的化纤布,根本卖不出去。

供销社卖的好的,是一些棉布。棉布还是得凭布票购买,个人的摊位上,基本上没有棉布。就是有点,也是残次品,当然价格也低。

集市上卖的最多的,还是农副产品,这些东西基本上都是农民自家生产的,自家拿到集市上卖,很少有商贩。

今年的冬闲,人们可是没舍得闲着。大家各自寻找这适合自己的门路,想法设方的挣钱。

农民除了出笨力,其实没什么好的门路,因此今年冬季拉脚的人特别多。

除了帮公家拉脚,也有个人从事贩运的。只要不是国家限制的,什么赚钱贩什么。贩葱姜大蒜的,贩海带虾皮的,几百里路把东西拉回来,批发加零售,赚个差价。

拉沙子石灰的最多,这是大宗的货物,盖房子用的多,不过差价低,赚的不多,好处是容易出手。

拉脚的路途都比较远,一般都在二百里开外,来回最少得三四天。

拉脚的都是壮劳力,几个熟悉的人结伴而行。带着干粮锅碗柴禾和铺盖,白天支锅做饭,晚上席地而眠。

找个背风的地方,用地排车围个圈,在中间点堆篝火,支个简单的布棚,遮挡夜里的酷霜。

毛驴也被围在圈内,用带来的饲草喂上,大家把铺盖放在火堆的旁边,,乎乎大睡。半夜火堆弱了,有人被冻醒,就起来添些柴火。

拉脚的辛苦可想而知,不过也确实挣钱。这两年随着经济的恢复,运费跟着上涨,拉脚的收入也高了,一天最少能挣3元钱。从农历的十月开始,到过年近三个月的时间,能挣200元钱。

黄河大堤路面平坦宽敞,是拉脚人的理想道路。站在韩屯村东边的岗子上,就能看到黄河大堤上,不时的有成队的拉脚人路过。

拉脚的毛驴脖子上,一般都带着铜铃铛,清脆的铜铃声,从高高的大堤上,传向远方。

拉脚使各家置办的地排车派上了用场,特别是有毛驴的人家,更是方便。

套上毛驴,货物多了人在下面跟着走,货物少了,人还能坐在车上。

毛驴虽然没有耕牛的力气大,可既能干农活,农闲季节又能帮着拉脚挣钱,继买耕牛热后,人们又开始热衷于买毛驴。

喂毛驴比喂牛麻烦,毛驴和马一样,得吃夜草,半夜里得起来添一次饲草。

热天还好些,冬天就遭罪了,半夜三更的起来,冒着零下十几度的低温,跑到驴屋里添草,浑身都冻透了,一两个小时暖不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