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593)

作者: 恣悠悠 阅读记录

因此,喂驴的人家,冬天就和驴住在一起,气味虽然难闻,也比挨冻强。

分地引起耕牛和毛驴热,致使本地的大牲畜缺口特大,进入冬季,开始有人从事大牲畜的贩运。

十几个人联手,从内蒙往内地贩运大牲畜。大多是赶着牲畜徒步贩运,来回接近二个月,一趟能挣五百多元。

这样一来,大牲畜的价格开始回落,基本上恢复到正常价格。有了充足的货源,家家户户都买头大牲畜喂着。

人们收入的几百元钱,置办了地排车再买大牲畜,差不多都花光了。有的人家,甚至还欠了外账。

不过人们的劲头十足,关键是生活有盼头,今年置办齐了,明年挣的钱就能存下来。

也有用自行车进行短途贩运的,他们大部分是倒卖粮食。虽然粮食是国家控购物资,严禁个人贩卖。

可用自行车驮个二百多斤,进行少量的短途贩运,倒也没人管。

短途贩运除了赶集外,还可以走村串户。经常有人驮着大米,在村里吆喝:“换大米,换大米”。

人们用小麦高粱大豆等粮食,按照一定的比例,换些大米,给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吃。

在大家的心目中,雪白的大米粥,算是比较高档的饭食了。

临水地区的南部,有几个公社就种水稻,他们那里的群众,驮着加工好的大米,到二百多里外的地方,换取别的粮食。

男人们外出挣钱,妇女在家也舍不得闲着。她们起早贪黑的忙碌着,除了家务活外,干的最多的是纺花织布。

这些年,人们缺衣少穿的,买布受布票限制,织布没有棉花。

今年,棉花大丰收,又没了交爱国棉的任务,人们有了自主权,各家都留了足够的棉花。

原来,人们织布都是在春天进行,气温合适而且白天长。从今年开始,夏天就有人织布袋。

现在到了冬闲,妇女们不顾天寒地冻,就开始织布了,大部分人织的还是布袋的,也有织被褥和床单的。

这些年人们穿的都顾不上,除去新婚的夫妻,谁家的被褥都是补了又补。不只是缺少布料,也没有做被套的棉花。

国家不收霜后花,每亩地剩下的二十斤皮棉,正好用来织布袋或者做被套用。

人多缺被褥的人家,点灯熬夜纺花,抓紧着织上一机子做被褥的粗布,赶在严寒到来之前,套上几床新被褥。

特别是家里有准备结婚的,更是急着纺花织布。现在有条件了,就想给孩子们多准备些被褥。一机子布最多12勾子,大体上用25斤手纺的棉线。

一个人每天纺半斤棉花,手快的能纺八两。一勾子布春天一天就能织完,冬天得一天半的时间。

家里有两个妇女的话,一个月就能织一机子布,够做6床被褥的,基本上解决了被褥的问题,

以前年轻人结婚,婆家给准备一铺一盖,娘家准备二铺二盖。

这两年的标准就提高了,婆家是一铺二盖,娘家是四铺四盖,多的是六铺六盖。今年听说娘家有陪送八铺八盖的,人们提起来都议论纷纷。

第461章 制作粉条

“现在的年轻人是掉福窝里了,这么多的被褥,现在最多让生三个孩子,到孩子结婚不用准备铺盖。”

“可不是咋的,以前的地主家,也没听说有陪送这么多铺盖的。”

悠悠发现,这个时期的人们,可真是有意思,条件好了和以前的地主家比,吃苦受罪和五八年比,生活富裕就是到了**。

转眼进入“三九”严寒季节,室外温度骤降到零度以下,粉条厂开始下粉条。

悠悠好奇心上来,趁着星期天,带着志高和智茹一块去瞧稀罕。

还没进院子,就听到有节奏的“梆梆梆”的敲打声,进去一看,五亩的大院子里,二十多个人在忙活。

院子里靠西墙搭了一溜大棚子,其余的地方全部搭成了木架,上面凉晒着一排排下好的粉条。

靠着南墙,砌了几个大池子,是先前用来沉淀红薯淀粉的。

制作粉条的大部分是男劳力,几个妇女都是自己人,就连红英的奶奶也在这里帮忙,老人家主要是烧火,她一个人管着两个灶。

大部分人在棚子下忙活,两口挨着的的特大铁锅,里面盛着多半锅滚开的开水,灶下劈材烧的正旺。

每个锅的旁边都站着一位师傅,左手拿着的漏勺里装着粉团,右手用木槌有节奏的敲打漏勺的边沿,发出“梆梆梆”的声音。

旁边放着一盆糊状的粉团,有一个人专门负责往漏瓢里添粉团。

动作要轻快,不能让漏瓢里缺粉团,但也不能过早添入,不然漏瓢过重,端漏勺的师傅受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