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637)

作者: 恣悠悠 阅读记录

大伙都想一块去了,卖的多买的少,麦子的价格一降再降,终于打破常规,价格降到了0.30元以下,就这也卖不出去。

粮所大量的收购,可是他们的价格更低,国家的收购价每斤还不到0.20元,群众肯定不会卖给他们。

现在,国家对粮食掌控比较严,根本不允许个人经营粮食,集体企业也得有粮食部门的调购单。

既然粮食卖不出去,大伙只好自己囤,“气死鼠”的水泥缸再次热卖,各家都在腾地方,争取在屋里多放两个囤。

从五八年以来,连着二十多年口粮紧张,群众也是饿怕了,对存放粮食情有独钟。俗话说:“囤里有粮,心里不慌”。基于这种思想,卖粮难还没有被人们所认识。

麦收前,二爷家的大女儿桂莲顺利生下了两个双胞胎儿子,把全家人高兴坏了,二爷又杀了一头猪,摆了40桌宴席,请全村人吃宴席。

甭管怎么说,张留根在韩屯也算是外姓,家宝多俩兄弟,也多了依仗和力量。

俗话说:打架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农村好多事就是靠拳头解决,多个亲兄弟多个帮手。特别是对外姓人来说,更是如此。

第495章 麦收

桂莲生孩子,这么大的事,兰英也没出家门,大伙原来的猜测落到了实处,她这是怀孕了。

自正月十七她被娘家嫂子气昏后,兰英就一直病着,轻易不出门,最近更是没见过外人,大伙都猜着她是怀孕了。

这次二爷家这么大的事,她也没出来,就证实大伙的猜测。不过,想起她那混不羁的娘家人,大伙心里明白,可没一个提的。

现在计划生育政策刚刚开始实行,农村里对两女户生孩子,基本上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人下死手去管。

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的思想,在农村是根深蒂固,大伙对计划生育多少有些抵触心理。人们认为妇女生孩子是天经地义,国家咋还管起妇女生孩子。

像“大一号”,连着生了五个闺女,接着又生了4个儿子,大伙都认为她命好,没一个觉得她不该生的。

人们私下里议论:二爷家这是要三喜临门了,桂金和桂莲生的都是小子,兰英也生个小子吧。

八二年的麦收很快就到来了,今年的麦收,应该算是近几年,时间最长的麦收了。

主要是因为小麦面积大,分地到户以后,大伙一改以往二年三收的习惯,基本上把所有的耕地都种上了小麦,一年两收。

加上管理精细,上的肥料又足,小麦大丰收,最低的亩产也达到了400斤。

面积大加上产量高,收获时间长不说,夏种压力也大,节气不等人,早种一天收获就多些。

人们把麦子收回去,顾不得打场就先抢种。还有的人家,收一块地种一块地,恐怕耽误农时。

在生产队的时候,每到三夏季节,抢种抢收当成口号,有时候甚至熬夜干通宵,不过人们的思想没紧起来,三夏大忙照样磨洋工。

现在,土地承包到户,人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才真的让人感觉到“三夏”大忙的“抢”为何来。

大家每天起五更睡半夜,黑天白夜抢着干,根本不用人催,汗流浃背可脸上洋溢着舒心的笑容。

今年麦收期间人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大概就是:今年的麦子真好,往年一镰割一溜,今年一镰打个窝,好手一天才割半亩麦子。

幸亏老天爷架势,麦收前下了场透雨,麦收期间连着半个月的好晴天,收种都没耽搁。

今年的麦收,大牲畜和农具的巨大作用就显出来的。地排车装的满满的,套上牲畜,拉着就走,人在后面跟着,稍微的能歇会。

没有牲畜的,俩人拉着都费力,累得汗流浃背。

没有地排车的更是艰难,他们得趁别人的空闲,借别人家的地排车拉麦子。今年小麦大丰收,要是用胶轮车推,一天也收不了一亩麦子。

再有就是打场了,用牲畜拉着石磙压场,一个人牵着就行,其他的人可以跟着翻场,要是用人拉,大太阳底下,俩三人拉石磙,连晒加转圈,晕头转向那叫个难受。

劳力多的还好些,劳力少再没牲畜,麦天过的简直是真辛苦,不过看着成堆的金黄色的麦子,大伙的脸上都带着笑。

人们收麦都被晒得退了一层皮,可大伙的心里高兴,人均2亩多的小麦,最少收800斤,种一季麦子够两年吃的。

去年人们吃白面馍还不大胆,今年就能放开了吃。城镇人口还没能全部吃细粮,口粮里粗粮占了30%的比例。

麦收过后,好多的城镇人口,趁着价格低,都买些新麦放起来,补贴着吃。新麦的价格倒是稳定在0.30元,不过交易量不大,每家也就买个二百多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