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638)

作者: 恣悠悠 阅读记录

群众家里粮食多了,有没有别的经济来源,都想买点粮食换些钱。卖的多买的少,卖粮难,成了农村的新问题。

麦子收了,公粮基本上还是每人30斤小麦,由于刚分开地不到二年,基本上人人有地,公粮还是按人口征收。

人们对交公粮态度非常积极,公社刚开过动员会,大家就行动起来。交公粮的地排车,把粮所的大门都堵上了。

今年是各家第二年上交公粮了,人们都有了经验,拉来的全是精选过的麦子,而且斤数都多一些,留足了去杂去湿的分量。

韩屯村和别的村不一样,依然是集体经济,不过交公粮和别的村一样,也是每人30斤小麦。

韩屯村给农大繁殖新麦种,石庙村的两个未分地的生产队,给县里的种子站繁育小麦原种。

这两个生产队和韩屯的耕地挨着,二千多亩的小麦种子田连成一片,长势喜人,不时的有人过来参观。

从收获开始,县种子站的人就来盯着,恐怕个人私自兑换麦种,也怕有人往麦种里掺杂。

韩屯村的拖拉机、收割机和脱粒机一块上,一千一百亩小麦,五天的时间就收完了。

石庙村的那俩生产队,只有拖拉机,他们看韩屯收完了,就过来借收割机和脱粒机。县种子站答应他们,明年帮助他们分别买一套。

原种的价格是每斤0.70元,比市场价高了一半还多。去年就发现有人往麦种里掺杂,致使今年的小麦,个别地块出现了参差不齐的现象。

韩屯和石庙的两个队,都是集体经济,根本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没谁会为了集体,而把个人置于危险之地。

小麦原种到底有优势,亩产都超过了700斤,比全县的平均产量高了200多斤。

两个村除去交给种子站的麦种和公粮,光是保护地和塘子坑的边上,每人还分了400多斤的麦子,足够大伙一年的口粮了。

麦种0.70元一斤,韩屯村除了人均400斤麦子,每人还分了一千元钱。

石庙村的两个队,现金比韩屯分的少,每人只分了500元,主要是他们准备搞集体积累,也办个集体企业。

每人500元钱,也把这两个队里的群众高兴坏了。要知道,石庙的其他队,各家的小麦产量也不低,每亩600多斤。

不过他们的麦子价格低,一千斤才卖300元钱,还不好卖,一个集市卖不出去200斤。

第496章 面粉厂

今年的夏种,和往年不同。堤外的村庄,一改往年的种植习惯,开始大面积的种植夏棉。

在韩屯村的带动下,河滩的村庄,这两年大部分都是种夏棉,产量也能达到400斤籽棉。

堤外的村庄,耕地瘠薄,沙壤土还有些盐碱,种高粱豆子产量低,种棉花和地瓜不比河滩里的淤地差。

往年堤外的人们长年累月的吃地瓜,看见地瓜就吐酸水,有了合适的选择,人们彻底的抛弃了地瓜,每家最多种半亩,只够吃鲜地瓜的。

棉花国家大量的收购,卖给供销社当场就能领到现金。籽棉均价0.40元一斤,一亩夏棉即使收300斤,也比种大豆和高粱合适多了。

已经种了好几年的抗虫棉,品质虽有退化,可比起现在的传统棉种来,品质还是高了好多。

最起码抗虫的性能好,基本上不用打叉,棉绒纤维长,省时省工,除去拾棉花,和种大豆差不多。

比种大豆收入高多了,沙土地种大豆,亩产最高二百斤,大豆价格低,每斤才0.25元左右,而且难卖。

麦收过后,新的一轮的大牲畜热又开始了。麦季靠人力还凑合,到了秋季就不行了,犁地耙地必须得用大牲畜,靠人力翻地非得误事。

其实,喂头牛也不费事,各家都有麦秸,别说喂一头了,两头牲口也吃不完。因此,家里母牛下崽的,就自己喂着,正好凑够一局子(一套)牲口,犁地耙地自家就行了。

麦收过后,罗新华向临水驻深办求援,希望临水在面粉上给予援助。

深南这两年外来人口急剧增加,粮食供应一度紧张,国家的计划内粮食指标根本不够用。

八十年代初期,来深南打工的人,干的大部分都是重体力活,国家计划内供应的粮食指标,根本不够吃的。

振华公司用的大部分是临水的工人,吃不惯大米,喜欢吃白面馒头。大米在南方比较好买,面粉南方买起来就比较困难了。而且价格超高,每斤面粉的市场价达到了一元。

去年,深南的企业少,政府还能给些特别的照顾。今年,随着外资企业的增加,政府照顾不过来,各企业只好自己想办法。

粮食国家实行计划内调拨政策,临水地委对他们的帮助也有限,关键是粮食局都是平价粮,指标也是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