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648)

作者: 恣悠悠 阅读记录

悠悠家的代销点开门售货,有悠悠在,各种货物应有尽有。

悠悠在夜里放出机器人,在各处喷洒消毒剂,保证了房台上的卫生,杜绝了各种病菌的滋生。

外面下雨,姥姥把家里的洗衣机抬了过来,放到餐厅里。大家洗过的衣服,甩干后晾在餐厅里临时拉起的绳子上,打开餐厅的吊扇,几个小时就能干。

第二天,村干部和公社里的丁书记商议后,村里的肉食厂开业了,正好村里的养猪场有一批猪该出栏了。

宰杀了也能减轻负担,房台上的猪圈少,长期挤着也不是办法。

再说了,石庙村的猪也挤到了房台上,他们那里没有沼气池,只好用水冲,好在洪水流速快,脏水很快就冲下去了。

工人全部是自己村的人,每天的宰杀量也下来了,恢复到开始的数量,每天六十头。

面粉厂暂时开不了业,仓库里储存的小麦是不少,不过加工面粉的机组用电量大,靠柴油机组带不起来。

再说了,这时正是洪峰上涨节骨眼上,连部队的机动船都不敢过来,生产出来也运不出去。

村里的妇女,一部分在肉食厂上班,一部分在伙房做饭。老年妇女,则开始做针线活,纳鞋垫也有收入。

喂养牲口和家畜的活计,都被年纪大的男劳力包了,妇女倒是得了清闲,有空就做针线活。

随着断电,电话也打不出去了。和外界的通讯全靠喊,站在防台上,和大堤上的人对着喊,不过河水的流速较快,只能听到部分简短的对话。

丁书记喊话喊得嗓子都嘶哑了,宝景给他熬了一副中药,喝了接着喊,各级的领导来了,都点着名的喊他。

他一遍又一遍的喊着没事,无人员伤亡,这算是最简洁的汇报了吧,也应该是最令人满意的汇报。

黄河大堤上,自七六年以来,再一次站满了部队的战士。这次他们可是受大罪了,天气冷不说,还下着雨,虽然不大,可是从早到晚没住过点,一直淅淅沥沥的下个不停。

大堤上还聚集着各家的亲戚,他们站在大堤上,大声的喊着亲人的名字,尽管模糊不清,大致上也能听到,哭喊声不时的从大堤上传来。

援朝舅舅和胜男舅妈,都回来了。他们隔着大堤喊话,援朝舅舅也失去了平常的稳重劲,喊声都变了,打着颤还带着哭腔。

整个县里都知道,韩屯村的人员全部被围在洪水里,就连抗洪的公社书记都被围在了里面。

第504章 捐献

在大堤上就能看到,韩屯村完全被淹了,房子只是露出个房顶。由于下雨隔绝了视线,只能看到村东的情况,村东离大堤近,模糊的能看到一些。

村西的防台,倒是也能看到个模糊的影子,毕竟防台高,视线比较好,要不是下雨,应该看的比较清楚。

韩屯和石庙东边的防台倒是能看清楚,丁书记比较担心石庙的情况,悠悠在夜里放出飞行机器人,对石庙的各个防台进行消毒,防止流行病的发生。

连阴天一直持续着,洪水的流速不减,咆哮而过。水面上,漂浮着各种家具和家畜,还有被冲倒的树木。

这些物品转瞬即过,愈发显得水流湍急,令人胆战心惊。

两天过后,韩屯村的房子只是露出个屋顶。由于在水下,房屋的倒塌声也听不到了。只能从房顶是否还在,来判断房屋的情况。

防台的高度和大堤基本上持平,在防台上的人倒是不用太担心,洪水要是高过大堤,就没安全的地方了。

第三天,悠悠爸妈和刘冉桂金也开车回来了,他们隔着大堤,大声的呼喊着,听到迪迪的回答,才稳了下来。

他们回来也是干着急,部队的船只,都不敢下水,只能求个心安。

到了第四天傍晚,洪水离房台的的顶部,还有一米的距离,韩屯村的人也坐不住了,舅姥爷安排所有人轮流休息,连夜冒雨在房台上搭建高台。

丁书记带来的民兵,看着这么大的洪水,心里害怕,他们也跟着值夜。悄悄的议论:“啥也不怕,就怕大水漫堤,到那时恐怕就咱们这里最安全了。”

黄河大堤上,沙袋树枝石子,冒雨往上运,从房台上能影影绰绰的看到,黄河大堤上明显的高出了一截。

第五天的早晨,洪水总算是缓了下来,离防台还不到一米的距离。

又过了一天,河水停止了上涨,部队的机动船开了进来,援朝舅舅就在船上,县长和公社书记也跟了过来,船上装满了蒸好的馒头和面条。

他们登上防台,看到韩屯村的情况,都愣住了。县长拉住丁书记的手:“小丁,你每天都汇报没问题,没想到竟然是真的。我们在外面都担心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