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652)

作者: 恣悠悠 阅读记录

电子商城里一套衣料的成本价,加一块才9元钱。不过,中山装和西服做工繁杂,加工费比较高。

可是这个年代的人工便宜,加上4元的手工费,每套的衣服的成本才13元。按50元一套的价格出售,利润大的诱人。

悠悠可以保证,自家的衣服质量,绝对比上海和京都的大服装厂的好。在后世,里衬质量特别的好,粘里衬都是机械化作业,非常方便。

中山装的衣兜和领子,都是用机械粘合好的,比起现在的手工熨烫,省工又省时。

为了便于人们区分,悠悠首次兴起了贴商标的念头。把想法和姥姥一说,姥姥倒是痛快。

“我早就想给咱的衣服贴个商标了,咱做的衣服,这么受欢迎,比起上海和京都的衣服,就差了那么个商标。

我早就想好了,咱做的衣服,就叫振华,也给咱自己的公司扬扬名。

悠悠你那商城里,能做商标的不?我让你罗爷爷问了,现在可没专门做商标的,各服装厂都是自己做商标。”

行啊,老太太思想够潮的,连品牌都想好了。“姥姥,俺的商城可是万能的,商标的事,您老就放心吧。”

后世的技术,制造这种普通的商标,简直是太容易了。精密的电子机修,比起现在的手工机绣,效果只有一个,除了好还是好。

第507章 产业园

现在的商标,衣服的大小号都是手写的。悠悠订制的商标,大小号直接绣在商标上。

现在的商标,成本价在0.50元以上。悠悠订制的商标,每个不到一分钱。每米0.15元,五公分一个商标,每米20个。

罗新华看到姥姥发过去的商标,高兴的说:“董事长,您这商标做的真好,比上海服装一厂的都好看,加上这商标,咱这衣服就提了一个档次。”

别的村三秋大忙,韩屯村的妇女闲着那,先让自己村里的妇女干起来,也看看生产量。

过了中秋节,村里的服装厂就开工了。韩屯村的妇女,做衣服个个是行家,几天的时间,对新的流程就熟悉了。

半个月过后,就出结果了,每个人一天加工4套中山装或西服,单独的上衣,能做5件。

比照服装店的价格,姥姥准备成套的衣服4元的加工费,上衣3.50元的加工费。这样,每人每天能挣16元,除了钉扣子和剪线头的费用,也能挣15元钱。

提给村里一半的管理费,个人还剩7.50元,一个月干26天,就能挣195元,相当于学徒工半年的工资。

红英舅妈首先不同意,她是这样说的:“大姑,咱这样干,加工费也太高了。以后别的服装加工费低了,谁还愿意干,您还是打电话问问深南的价格吧。”

姥姥也觉得价格高,就给罗新华打电话询问,深南的加工费是,成套的3.00元,上衣2.50元。

据他说,厂里的服装车间,工人最多每天能加工6套衣服,一个月多的挣400元,大部分人的工资在300元左右。深南的服装厂,用的是电动机,产量肯定高。

深南的加工费,对各村的服装厂也合适,上交给村里一半,还能剩下150元,也算是高工资了,比原来的加工费高。

做中山装和西服,技术要求高,不是谁都能干的,工资高点也能说的过去。

为了照顾技术差的工人,同时加工针织服装,这种衣服没有里衬,技术要求低,在东北销量特好,朝霞舅妈还是以加工这种衣服为主。

10月20日以后,三秋大忙结束,各村的服装厂开工。韩屯村的妇女,大部分去了各加工点,指导她们做中山装和西服,三四个村合在一起学,实在来不及的先加工童装。

东北那边冷的早,以加工毛呢衣服为主,朝霞舅妈的厂子越来越大,分厂越来越多,加工量也大了,不过产品都在当地销售。

收入的钱,除了支出加工费,全部电汇了过来,倒是没在当地引起反响。

振华牌的中山装和西服上市后,就以质优价廉打开了局面。每套衣服35元批发,50元的零售价。

可是质量比上海大厂家做的还好,怎么洗都不会变形,还是免熨烫的。

连带着振华的童装也畅销起来,人们给孩子卖衣服,也学会看牌子了,都喜欢买振华牌的衣服。

李保国成了各地批发商的香饽饽,胜男舅妈也成了供销系统的大腕,他们手里有货源啊。

鉴于滩区受灾严重,姥姥加大了鞋垫和绣球门帘的收购量,给滩区的群众提供个挣钱的门路。

滩区的妇女有的是空闲时间,做这些针线活,简单易行,找一些不用的废布,打成袼褙,用自家织的老粗布,买些绣线,就算齐备了。

这次上水,把衣服被子都泡坏了,洗干净打袼褙倒是有布料了。没有粗布,一尺棉布够做五双鞋垫的,一双鞋垫的本钱不到一毛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