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683)

作者: 恣悠悠 阅读记录

“这样的生活,再等几年咱也吃不起,俺看韩屯大多数人家吃食堂,人家顿顿这样吃。”

回家的路上,本村的人还相互叮咛:“咱这次一定得好好干,把看家的本事都使出来,打出咱们的名号来。”

“大伙看出来了吧,韩屯这次开了头,以后再盖房也是这个标准。吃的不敢说都比这回好,可顿顿得有肉,还是一天俩顿饭,咱原来盖房子就上梁那天有肉。”

“人家一天可是给2元的工钱,比上班的正式工人都高。俩月后滩区的村台就垫好了,谁家都得盖房子。别的村不好说,韩屯村的房子还得找人盖。他们自己村的厂子都忙不过来,招了二百多外村的工人。”

“咱们可不能学哪眼皮子浅的,为了多挣2元钱的工钱,故意的磨洋工,咱不能干一锤子的买卖。”

“俺们明白,这次建房可是6个村的建筑队一块开的工,干得快慢,干得好坏,都在那摆着。人家韩屯村一下子找这么多人帮着建房,应该有考量咱们的意思。”

“还真是这样,咱回家早点睡,明天早些去,天亮就赶到,说啥也不能落到其他村后面。”

各村都想到一块去了,大家都膘着劲的干,六十间房五天就盖好了,也没分出个高低来。又用了两天的时间,帮着把院墙砌好了,正月十四正式收工。

经过韩屯村这一次建房,盖房的价格也出来了。工钱加饭钱,每间房子15元钱。这个价格,一直被附近的群众使用到九十年代初。

大卫和昊昊志高三人,正月十四的傍晚才回来。吉普车里塞满了大大小小的包袱,里面全是大卫收购的特色产品,吃的用的五花八门。

其中最多的是农村人自己织的粗棉布,做衣服的,做被褥床单的,各种花色的粗棉布近百种,令人眼花缭乱。

大卫兴奋的手舞足蹈,把带回来的包袱一一打开,向大家展示他的收获,悠悠家的柜台摆不下,地上还有好多打开的包袱。

这些东西都是大卫买来的,他这次是有备而来,特意换了大量的人民币。

大卫兴奋的大嗓门,把附近的妇女都给吸引过来。她们对花色繁多的粗布,比大卫还热心,你拉我拽,每人怀里好几种花色。

三个女人一台戏,悠悠家的代销点里,十几台戏同时开场,房顶差点没给掀飞了。

昊昊和志亮捂着耳朵躲进堂屋,悠悠惊奇的发现,大卫离了他俩,竟然也能和妇女们沟通粗棉布的各种技艺,不由的对他刮目相看,这洋鬼子智商够高的,语言接受能力真强。

过了正月十五,回家过年的各位都要走了,大卫却打算留下来。他对临水的粗棉布入了迷,听说过了正月人们就开始织粗布,想来个全程录制。

吴馨儿也跟着留了下来,她每天在卫生室里忙碌着,一心扑在病人身上,对时间没啥概念,过十五的时候自嘲的说:忘了今夕是何年。

悠悠妈和智慧姐走了,在迪迪和智茹两个馋猫的强烈要求下,悠悠只好认命的接受了厨房。不过她只负责午饭和晚饭,早饭还是由大舅妈做。

穿过来整整八年了,悠悠从一个五岁的孩童成长为十三岁的少女,晚上失眠没有了,可早上赖床的毛病丝毫没变。

第532章 纺线

从小到大,悠悠最深恶痛绝的事就是早起,迪迪最怕的就是老姐的起床气。家里人都知道她这个毛病,早上尽量的保证她有充足的睡眠时间。

“睡觉睡到自然醒,数钱数到手抽筋。”这句话经常被悠悠挂在嘴上,姥姥都知道这是悠悠的人生目标。她老人家每次的回应是:“你能办到数钱数到手抽筋,姥姥也能让你睡到自然醒。”

姥姥说道做到,早上家里动静大了,就赶紧出来嘱咐:“小点声,别把悠悠吵醒了。”

悠悠妈听见了就抗议:“妈,您就惯着她吧,您看村里谁家这么大的姑娘还睡懒觉,没您这样逞孩子。”

姥姥每次都义正词严的怼回去:“你看谁家的孩子有咱家的孩子健康,孩子就得睡足了才有精神。”

有了姥姥在背后撑腰,悠悠每天睡到天大亮,神清气爽的起床。

大卫录制粗棉布的织造,根本不用到处跑,韩屯村的妇女在服装厂上班,没时间织布,邻村的周楼和石庙,几乎家家织粗布。

现在供销社的棉布还是要布票,化纤布可以做衣服,但是做铺盖依然得用棉布。

分地后家家户户种棉花,不仅能卖给国家挣钱,还能自家织布做铺盖,家里打满补丁的旧铺盖早就该换了。

以前织布是几家合在一起,现在棉花富足了,都是自家单独织。一机子布12勾,可以做6床被子,人多的还不够自家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