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738)

作者: 恣悠悠 阅读记录

自家没有找亲朋借,没有现钱借梁檩,千方百计的打兑,也要借机把房子建起来。

条件好的建完整的院子,主房配房加院墙一块建。条件差的只建主房,条件再差的先建配房,各种情况都有。

好多人家为了成年的儿子好找对象,给孩子建套完整的院子,自己只建配房。

别管先建什么房子,都是按照规划进行,整个村庄看过去,横平竖直,规规矩矩,高低一致。

清一色的砖瓦房,就连门窗的规格都是相同的,不过好多人家为了多建房子,根本不按窗户,还有的连门都没有。

在人们的心目中,门窗以后可以随时置办,建房可真是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机会难得,最起码买砖瓦容易。

农村建房砖瓦是大头,滩区村庄护村林面积大,不缺梁檩,门窗可以自己做。

十五元的建筑费,人们都能接受,比起管饭的费用也不算高。建筑队能挣上钱,自己吃的差些也乐意。

各建筑队为了多挣钱,起早贪黑的干,还学会了流水作业,前一家留下几人扫尾,后一户开工打夯,建设进度非常的快。

其实根本不用打夯,垫村台时,经过大型的履带式拖拉机反复碾压,整个村台比七五年垫的黄河大堤都要结实。

可盖房打夯已经成为习惯,嘹亮高亢的打夯号子飘出好远,几个建筑队同时打夯,简直成了拉歌比赛,今人振奋。

一个村庄十几个建筑队同时开工,谁都想挣个先后和好孬。各建筑队都是血气方刚的壮劳力,垫村台飚着干,建房子都想出人头地。

也不知道是从哪里兴起的,滩区刮起了一股送锦旗的风。

给工作组送,给指挥部送,给建筑队送。村里送,各家各户也送。

做个锦旗十分容易,扯上二尺红棉布,缝上边就做好了。找人用油漆写上内容,再找根白木棍穿上,就算完成了。

工作组和指挥部收的锦旗多了,态度很淡定。各建筑队就比较重视了,他们认为这是最好的荣誉,收了锦旗挂到帐篷外,干劲更足。

锦旗成了民工帐篷的一大景观,火红的锦旗一目了然,远远的都能望到。谁家的多,谁家的少,成了民工们议论的新话题。

一面不到一元的锦旗,鼓舞了各建筑队的士气和干劲,加深了建筑队和村民的友谊,整个工地一片祥和。

上梁放鞭炮,搬家住新房也放鞭炮,每天都能听到“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滩区村庄到处喜气洋洋。

第575章 利益最大化

人们赞誉最多的还是共产党,说的最多的就是:“共产党真好,时刻想着咱老百姓。”

“只有共产党,才能垫起来这村台。有了这村台,咱滩区再也不是鸡蛋过活(家产)了。”

别的村建房子,韩屯村搞规划,石庙的两个队楼房也开工了。

盖楼房村级的建筑队办不了,县级的建筑公司才有这个能力。为了加快进度,工作组调来了五个县的建筑公司。

一车车的建材运了进来,各种建筑工具安装起来,高高的吊车立了起来,在黄河大堤上就能看见。

这两个队高压电通了,就开始打井建水塔,赶在盖楼房前,水塔完工,群众盼望了两年多的自来水,终于实现了。

不过石庙能用上自来水的,也就这两个队,他们俩队在一个村台上,现在又合在一起。外村人说起来,都称他们是新石庄。

石庙村这次垫了四个村台,石庙也被人们按照村台的方位,自动的分成了四个村:北石庄、南石庄、西石庄和新石庄。

农村人大部分没见过楼,听说新石庄盖楼,离的近的都跑过来看。

看见什么都新奇,建楼房和他们印象里的盖房子天差地别。

建楼房的地基和建平房不同,往下挖了一米深,全部用钢筋笼子和水泥沙子填了起来。

搅拌机轰鸣,一袋袋的水泥倒进去,沙子堆成了山,粗细不同的钢筋堆的比屋子都高。

人们看了楼房的地基,就说:“这楼房可真结实,住多少辈子也不会毁。”

石庙村的人说:“这两万元钱,光是地基就得一万。看了这地基,两万花的可真值。”

最后还是那句话:“共产党领导的就是好,咱农村也能盖楼了。要不是共产党,咱们有钱也盖不起楼。”

石庙村其他的队,个别群众也有后悔的:“早知道俺也盖楼,钱花了可以再挣,盖楼没有国家帮助,咱有钱也不会盖。”

“建材能买高价的,国家的建筑队可不接私活,再说了,咱们盖一两个楼房,两万元钱都不够人家来回运机器的。”

“唉,早知道咱们就不分队了,两年多的时间,咱们就比人家差了一大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