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805)

作者: 恣悠悠 阅读记录

即使是这样,大家也都感受到了“洋线子”(机纺的纱线)织布的好处,结实耐磨不褪色,织布能省一多半的时间。

这里的人们,习惯把工业制品叫做洋这洋那,经常说的有:火柴叫洋火,点灯的煤油叫洋油,机制的布料叫洋布,缝纫机叫洋机子,自行车叫洋车子。

电灯电话后面的一句,就是洋梨子洋耙。悠悠觉得,这里最具代表的一句方言就是:借你类洋车子骑骑。

用“洋线子”织出来的布,做被褥床单,比买的布都合适,厚实柔软手感好,用着舒适。关键是价格便宜,比买布节省一多半,还不用布票。

洋线子尽管比手纺棉线,价格高了一倍还多,可比手纺的结实,织出来的布平整。关键是节省时间,比起织布来,纺线更费时间。

纺线一个人从早干到晚,一天也就能纺半斤棉线,这还得是技术好的。一斤棉线靠人工,两天才能纺出来。买机纺的棉纱,一斤贵了一元钱。

一个人两天可以轻松的做一双鞋垫,能卖一元钱,成本连一毛钱都不到。

与其起早熬夜的纺棉花,累得腰酸背疼的,还不如纳双鞋垫来的实惠。以前是没有地方买洋线子,现在新石庄敞开了供应,谁还傻得再去纺线。

人工纺出来的棉线,技术再好,也只能做到粗细大体的一致,而且是每个人纺的棉线都不同,织出来的布,肯定不平整。

机纺的洋线,粗细均匀,织出来的布特别的平整。合股的棉线,2.5斤织一勾子布,单股的棉线1.5斤就够了。

新石庄洋线子刚开始买,韩屯村的妇女,好像不要钱似的,成捆的往家买。

一捆“洋线子”五斤,每种颜色的各买一捆,二十多种颜色,每家都买百十斤(百斤以上)。

她们要的都是合股线,织出来的布厚实,做被褥和床单合适。

韩屯村刚搬进新家,里外一新,可各家的被褥,这几年虽然添置了些新的,还是旧的多。

过了寒露,昼夜温差大,夜里就冷了,得盖棉被了。拿出以前的旧棉被,尽管拆洗的干干净净,可和新家具放到一起,咋看都不搭。不如新买的蚕丝被和毛毯,看着顺眼,盖着还轻便得很。

第628章 收粗布

这次人们在京都,买了些蚕丝被和毛毯,可到了冬季,还是得盖棉被。以往人们睡火炕,每人一床被子就可以。今年全部换成了床,最少得两床被子。

各家的楼房都安装了暖气片,可大伙不是还没用过吗,没人知道暖气倒底是个啥情况。

有了充足的洋线子,韩屯村的妇女,连夜加班织粗布,宽敞的大书房,几乎家家放的都是织布机。

悠悠的红英大舅妈和娘家侄女冬梅,娘俩有空就织布,每天夜里熬到十点多,不到十天,就把一机子布织了出来。

红英舅妈先给悠悠做了一套四件套的床上用品,把悠悠给高兴的,马上铺到了床上。接着就缠着红英舅妈,做了配套的桌布窗帘和抱枕,全部换上后,整个房间充满了乡土气息,古朴而温馨。

智茹看到了,马上就去找自己亲娘去了,小姑娘霸道的,立刻就要和悠悠姐一样的布置,堵着房门不让出,让她娘这就给做。

一大机子布十二勾子,就够给悠悠和智茹做两套的。看着迪迪和志高羡慕的眼光,红英舅妈乐呵呵的继续她的织布大业。

她立志在年前,给全家人没人准备一套粗布的床上用品,这可真是个大工程。即使加上冬梅,任务也够重的。

悠悠决定,提前开始收购粗布,不论大卫要不要,自己的商城里,这些手工织的粗布,可都是奢侈品,价格超高。

有大卫这个由头,收购粗布没人觉得突兀,外国人的喜好,国人没法理解。能多条挣钱的门路,大伙都高兴。

洋线子的价格高些,可省工省时,悠悠和姥姥商议后,还是按照十元一床的价格收购。

以前手纺的棉布,继续收购,大卫嫌弃褪色,悠悠有办法,后世的技术发达,防止脱色是小菜一碟。

以后洋线子推广开来,手纺的棉布,恐怕就要退出历史舞台了。

秋收以后,悠悠家开始大量收购粗布,使新石庄的纺纱厂的销量大增。

悠悠家收粗布,不论花色和品质,就一个价格,一勾子布十元钱。即便是原来压箱底的老陈布,只要不霉变,不脱色,悠悠家都收。

原来织棉布,纺线费工夫,一勾子布二斤半线,最少得五天纺出来,一机子十勾布用二十五斤棉线,纺线就得二月。

打线、染线、浆线、撴线,这几道工序,每道都得一天的时间,而且自己纺的棉线,粗细不匀,经常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