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806)

作者: 恣悠悠 阅读记录

新石庄卖的“洋线子”,是染好色的拐子线,这几道工序都省了。还特别的结实,轻易不会断线,单股的细纱线也是如此。

十勾一机子的布,用“洋线子”的话,一个妇女半个月的时间,就能轻松的织出来。

一勾子布合股线用二斤半,每斤二元钱,成本五元,能卖十元。一机子十勾布,就能赚五十元。一个月织两机子布,能赚一百元。

用单股的洗棉线织布,一勾子不能省一斤线,可费工啊,织一勾子布最少得一天半的时间。

一斤线省二元钱,半天的时间少挣二块五,一个月就是十五元,人们都会算帐,所以,开始还有买单股线的,后来就全都买合股线了。

月收入一百元,在现在可算是高收入了,比国家工作人员高了近一倍,可也辛苦多了。

只要有钱赚,吃苦耐劳的农村妇女可不怕辛苦。秋收过后,家家户户织机响,天亮织布,晚上掫(zou,做的意思)线穗子。

织棉布的纬线得先做成线穗子,按在织布梭里用,这也得很大的工夫。

现在农村通电的村庄很少,夜里靠煤油灯织布肯定不行,正好掫线穗子。

韩屯村和新石庄的妇女,晚上有电灯,明亮的电灯下,织布一点也不碍事。白天上班,晚上织布,有的甚至熬到夜里十二点。

妇女织布,家里的男爷们勤快多了,做饭干家务,有的甚至帮着掫线穗子。

这些家务活外人看不见,大街小巷剥棉桃的基本上都是男人了。种夏棉就这一样坏处,霜后花多。为了种小麦,过了寒露节,人们就把夏棉拔了,立着放到朝阳的墙根下。

在阳光的照耀下,棉桃逐渐绽开,为了防止沾上碎棉叶,棉桃刚咧嘴,就得及时把棉絮剥出来,剥棉桃其实是一项繁琐的活计。

以往,剥棉桃的都是妇女,今年就换成了男爷们。开始还有人不好意思,看到大伙都这样,也就习惯了。

大家都用“洋线子”织布,新石庄的棉线很快打开了销路。资金迅速回笼,每天的产值六千多,一个月就接近二十万。

新石庄纺纱厂,每天的产量是1.5吨,能织1200勾子布,也就是说够1200个妇女织布,半个张集公社的妇女也供应不过来。

新石庄的纺纱厂,还真让他们的队长看准了,原料不愁,销量也不愁。

可二百万的投入资金,在这个年代可是笔巨款,就是公社一级的财政,能拿出来的也不多。

新石庄纺织厂可以说是开门红,随之而来的也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加工皮棉,剩下了大量的棉籽和短绒棉。

国营纺纱厂,原料是国家调拨的皮棉。公社收购站收购的籽棉,在棉厂加工成皮棉,列入国家计划内指标。

新石庄属于集体企业,和韩屯村的肉联厂一样,国家只是允许收购所需原料,价格就得依照市场价了。韩屯收购的生猪,就比国家定价高了接近一倍。

新石庄能够按照国家定价收购棉籽,就算是好的了。至于加工好的皮棉,那是国家计划内的指标,根本不用想。

所以他们从建厂开始就购置了加工皮棉的设备,可漏算了生产皮棉产生的大量棉籽。

三斤籽棉加工一斤皮棉,产生二斤的棉籽。韩屯村每天消耗1.5吨皮棉,就剩下3吨棉籽。几天的时间,库房里的棉籽堆成了山。

国家棉厂的棉籽,自己就有榨油设备,全部加工成棉油。棉油卖给粮食局,棉饼可以做饲料和肥料,卖给农户。

第629章 榨油机

机器榨棉油先脱壳,产生的短绒棉,是做床垫的好原料,棉厂大部分都有床垫加工车间,生产的棉垫特别的畅销。

农村的油坊,手工也可以榨取棉油,可加工量太小了,每天最多加工500斤棉籽。三吨的棉籽,得十多个油坊专门加工,这个办法根本行不通。

新石庄村干部去过几个棉厂,回来就有了主意,他们决定买榨油设备,自己加工处理棉籽。

有困难找组织,新石庄的村干部找到工作组,说出了村里的打算。

工作组肯定是大力支持,可地区工业局的同志联系过后,困难来了,大型的榨油机供应紧张,一年半载的不一定能买上。

新石庄的村干部,得到回话后,转身就去找悠悠姥姥,这可是大神,合资公司的大老板,姥姥这身份现在已经不是秘密。

姥姥先联系的罗新华,榨油机器是常用机器,不属于机密范畴,深南应该有。从国外进口榨油机也行,可运输太麻烦,最少得三个月的时间。

特区的效率就是高,半个月后,榨油机就运来了,是岛国的大型榨油机,就是价格高的离谱。国产的榨油机一万多元,岛国的八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