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996)

作者: 恣悠悠 阅读记录

现在各家很少有喂鸭子的了,关键是鸭子太臭了,家里不能喂,外面的护村林面积减少,村庄重建后护村林就没往各家分,全都归村里所有。

外面没了建鸭棚的地方,人们又不愿意在家里喂,想吃咸鸭蛋和鹅蛋,就去食堂里买。

村里的养殖场从八二年发洪水至今,一直养着鸭子鹅,鸭棚就在塘子坑的边上,除了打扫鸭棚,撒些苜蓿草,最大的活计就是拾鸭蛋鹅蛋了。

韩屯的鸭蛋和鹅蛋,都腌成了咸蛋,黄大油多,吃起来格外的香。外地来韩屯拉货的,指了名的买韩屯的咸鸭蛋和鹅蛋,一直是供不应求。

从今年开始,韩屯村的家畜产品,都被人们打上了苜蓿的标签,猪是苜蓿猪,羊是苜蓿羊,鸡鸭也是苜蓿的,就连鸡蛋和鸭蛋都被称为苜蓿蛋。

有了苜蓿这个标签,价格都跟着翻了一番。

各县的招待所,基本上是隔一天来一次,专门过来买韩屯的农产品,鸡蛋的价格就是他们给炒上去的。

韩屯各家都在后院的竹丛里喂十来只鸡,除了自家吃鸡蛋略有剩余,也就刚够供应这几家招待所的。

想吃韩屯村养的鸡,基本上很难,各家就十来只鸡,还不够自家吃的。连韩屯村食堂,吃鸡的时候,都是去石庙村购买。

这人说来也怪,石庙和韩屯喂家畜都是苜蓿草,可人们只认韩屯村的家畜,石庙村的除了猪,别的家畜就卖不上价去。

而且,石庙村的猪,也得靠着韩屯才能卖出高价,他们村自己宰了往外卖,也就是卖的比普通的猪肉快点,要是想卖高价,门都没有。

这就是品牌的效益,不过现在的人哪懂这些,就是觉得奇怪,明明是一样的猪,咋非得韩屯才能卖得上价去。

吃过晚饭,干了一天家务的孩子,还真是累了,不到八点都趴床上睡觉去了。

舅姥娘把做年糕的面块端了出来,擀成一指厚的面饼,三大张厚饼分开晾了起来,明早就能煎年糕吃了。

红英舅妈做了两大斗盆的酵子,准备明天和发面用。每个斗盆能装30斤面粉,以前过年都是大人准备年货,悠悠不知道这一大家人,得准备这么多的食物。

仔细算一下,全家老少加一块,总共二十九口人,最小的智莉也四岁了,除了悠悠姥爷七十多岁,其他老人都不到六十,还是半个劳动力。

今年的春节,志斌姥爷和姥娘来家里过年,加上吴馨儿和大卫两个,家里人口三十三人。

全家人的身高体壮,饭量都大,志新和智萍两个刚八岁,饭量都赶得上普通的成人了,一天至少得一斤半的口粮。

这一大家人,只有春节才能聚齐,要是平时都在家里,得俩人专门做饭。

怪不得舅姥娘和姥姥她们,每次搬家都把这几个大斗盆当成宝贝,好好的保存着。

腊月二十五早上,悠悠还没起床,智萍端着年糕就过来了。她高兴的喊着:“悠悠姐,赶紧起床,晚了年糕就没有了,可真甜啊。”

智萍端来的碗里,切成菱形的年糕用油煎得两面金黄,冒着香甜的味道。悠悠的唾液立马被馋了出来,食欲大振,也顾不得恋床了,速度起床抢吃的去。

今天就是腊月二十五了,村里组织人员挖藕捕鱼,各机关单位订的年货,从明天开始供应。

今年由于山本大量的收购莲藕,整个冬季,莲藕的价格一直上涨,没低于五毛过,临近春节,竟然涨到了八毛一斤。

韩屯村为过春节,特意留了二十亩莲藕,刚进腊月就预订了出去。

吃过早饭,村里的孩子都来喊迪迪他们去塘子坑玩,志新跑到院门口又退了回来。

“我还得帮奶奶干活,干完了再去。”

舅姥娘对他们说:“先去玩吧,等面发好了去叫你们。”

几个孩子欢呼着,跟着小伙伴跑走了。

第780章 蒸包子

早上,爱国舅舅就把发面和好了,两大盆酵子和了三盆面,放到暖气片的旁边,温度高面发的快。

悠悠没跟着孩子们出去,她留下来帮着舅姥娘干活,做菜馍的馅得先炒好才能用。

悠悠烧锅,舅姥娘掌勺,她老人家一手拿饭勺、一手拿锅铲,双手连动。

锅里倒了至少有一斤油,油烧热后,先把剁碎的葱花和姜末倒进去,葱姜的香味被爆了出来,再把切碎的熟猪肉放进去,翻炒均匀,放入酱油后,肉丁变成了油亮亮的酱红色。

把白萝卜丁、豆腐丁、粉条一块放进去,加入咸盐、五香粉,使劲的抄拌,把各种材料掺拌均匀,多余的水分蒸发出去,馅炒散了,就算成功了。

一会的工夫,舅姥娘头上就冒汗了。悠悠赶紧洗干净手,接过舅姥娘手里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