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999)

作者: 恣悠悠 阅读记录

馒头在蒸制的过程中会“发”起来,是因为其内部有很大体积的气体充斥,面粉中的植物蛋白质在和面的时候吸水,就会在这个时候形成立体的气孔结构,来储存这些气体,整个馒头就这样,有点像吹气球似得膨胀起来了。

刚蒸好的馒头内部温度非常高,气体也因为高温而体积膨大。这个时候如果不等温度稍降,就直接打开锅盖,那么馒头的高温跟冬季室内的巨大温差,就会让馒头内部气体的体积快速缩小。

馒头外部的气压立刻就比内部高出很多,馒头本身的体积因此被“压”的开始缩小了,这就是气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

这种馒头蒸好打开锅盖瞬间回缩的情况,也是有补救措施的,就是立刻、马上用筷子在馒头上扎孔,让其摆脱因为温差导致的压力差别,一般只要动作够快,这种馒头还是会恢复回去的。

放灶下余火里烧烤,也是一种补救的方法。”

读到这里,志高满眼崇拜的看着奶奶:“奶奶,您虽然不懂得鬼捏馒头的原因,可您知道补救措施。”

舅姥娘说:“这些都是老辈人传下来的,奶奶也就是比你们见的多,才知道得多些。”

所以说,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生活常识,是人们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真知灼见,肯定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中午吃饭的时候,看着一筐子“鬼捏”的菜馍,全家人都知道了志高干得糗事。

志高特光棍的说道:“实践出真知。”

咋那么逗啊。

爱国舅舅的饭量可真大,一连吃了七个“鬼捏”的菜馍。

第782章 蒸花糕

看着馍筐里还剩最后一个,志高期待的看着他:“爹,您再吃个吧。”

爱国舅舅伸手拿了起来:“好,给我老儿子吃了。”

迪迪拍着志高的肩膀:“三哥,总算是毁尸灭迹了。”

志斌嘿嘿直笑:“我都录下来了,铁证如山。”

这铁证被保留到几十年以后,成了志高家的传家宝,被录入韩屯村乡村记忆专题片中,成了几代人口中的笑谈。

昨天的粘豆包到中午就包完了,今天的菜馍数量多,中午的时候,还剩下一半多,一直干到下午四点。

最后一个菜馍包完,孩子们洗干净手,一人抓了个菜馍就往外跑,他们去看捕鱼的。

悠悠没打算出去,每年春节前都是这样,自己两世加一块四十多了,又不是真正的小孩子,见识过兴趣就淡了。

舅姥娘往外撵她:“悠悠,你也跟着一块去吧,看着点志新和智萍,他们几个玩起来,不一定能顾上他俩。”

领了任务的悠悠,只好跟在孩子们的后面。村前的塘子坑那里,人多了去了,拉藕和鱼的运输车,成排的停在公路旁。

今年不光是韩屯村塘子坑里养鱼,整个张集镇的滩区村庄,塘子坑里都养了鱼。这几天都开始集中捕鱼了,来张集镇拉鱼的,不仅有城市的食品公司,也有个体经营户。

八三年冬季,各种副食品票证逐渐取消,城市的供应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城市居民的菜篮子,主要依靠开放的农贸市场,副食品公司的门市,从以前的熬夜排长队,变成了现在的门可罗雀,很少有人问及。

临近春季,他们抓住这个销售旺季,积极组织货源,准备打个翻身仗。毕竟国营单位在运输和资金上,都有优势。

个体经营户,也不甘落后,个人的力量小,几家联合起来,租车备货。

这几年,韩屯村的黄河鲤鱼打出了名气,附近的地区,每到年关,都到这里来进货。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除夕的年夜饭,大家都想法弄条鲤鱼,鲤鱼跳龙门,不仅有连年有余的寓意,还预示着步步高升。

以前,物资供应紧张,过年能抢到条冻海鱼就不错了,现在条件好了,宁愿多花点钱,人们也乐意买条正宗的黄河大鲤鱼。

韩屯村的塘子坑十几个一块开工,柴油机突突的轰鸣,轮流着往外抽水。挖藕的、捕鱼的,过称的,抬筐的,同时雇佣了二百多人。

韩屯自己村里的人,没一个下水的,全都在岸上忙活。

最热闹的还是石庙村的塘子坑,他们今年是头一次集中捕鱼,原以前都是个人随意捕捞,用传统的渔网打鱼,从来没彻底清理过,肯定有漏网之鱼。

今年采用抽水清底捕捞,里面的大鱼都露了出来,每个塘子坑里,都有十几条七八斤以上的大鱼,个别的甚至超过了十斤。

可惜悠悠来晚了,这么多的大鱼,都被买走了。看着这么大的野生鲤鱼,悠悠那个馋啊,后悔自己来晚了。

幸亏听了舅姥娘的话,跟着来看热闹,今天来不及,还有明天和后天,除了自家吃,今年往京都捎东西,也增加了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