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国色生辉(584)

阑珊陪着杨时毅走到门口,道:“师兄,雪这样大,怕路上马滑,你不如别回去了。”

侍从已经准备了大氅跟雪帽子在门口等候,杨时毅回头看了阑珊一眼,终于说道:“不妨事。大不了让车走慢些便是了。”

阑珊见侍从要给他披上大氅,忽然也想起一事,便走前一步:“师兄……”

杨时毅见她有话说,便叫身后的人暂且退了,自己握住大氅系带:“什么事?”

阑珊道:“之前慈幼局那边儿,礼部严主事之子也牵扯其中,至今下落不明,这件事我并不知情。”

杨时毅一笑:“哦,是此事啊,无妨的。”

阑珊迟疑道:“回头我会找个机会问一问太子……”

“不必,”杨时毅阻止了她,说道:“太子殿下大概自有他的安排,不必特意去问,只静静等候罢了。”

他的目光平静,一如既往。

四目相对,阑珊终于垂头道:“好,就听师兄的。”

杨时毅忖度道:“我看老师的气色比先前要好很多了,只不过你是太子妃之尊,到底不便多留,住两天便回京吧。”

阑珊一愣,终于道:“您放心,我也有数。”

“那就好,”杨时毅温声又道:“不过在照顾老师的同时,也要照看好世子,还有你自个儿。”说完之后,便转身走到门口,戴上风帽,带人出门去了。

这日,就在杨时毅离开后不久,西窗匆匆地到了。

原来因为晏成书想看阑珊写的那些东西,所以阑珊叫人回去拿,这次西窗来,亲自把那一叠手稿带了来。

西窗先把稿子给了阑珊,又迫不及待地去抱端儿,嘴里说道:“这风雪好大,我再迟出城一刻只怕就窝在半路了。之前看到一辆车跌在沟谷里了,也不知道里头有没有人。”

阑珊正在翻那一叠稿子,闻言手一抖:“什么车?你看清楚了没有?”

西窗道:“我只听他们说了一句,没来得急看车就过去了。”

阑珊忙叫随车的人来详细询问,又派人回去探查,看有没有人受伤之类,天将黑的时候派去的人才回来,说道:“是一个过路商人的车,因为惊了马才掉下去的,人却无恙,早已经走了。”

阑珊这才放了心,原来因为杨时毅才走不多久,她自然是担着心的。

当下才定神,等晏成书起身,便把那几十张的手稿送了过去给他瞧,还有些忐忑道:“我只是闲着无聊打发时间的,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未必有用,老师别笑话我。”

晏成书叫把灯挪到跟前,对着灯影一张一张的看,直到吃晚饭了还在看。

洛雨笑道:“可见这写的必然是好的,不然的话先生哪里会这么入神?”

阑珊满怀忐忑,不敢做声,此刻才悄悄地说道:“老师,不如先吃饭吧。”

晏成书抬头看了她一眼,笑道:“你这写得很好,只是缺乏一些纲目,留下来我慢慢地看。”

阑珊听他赞赏,心里略喜,便笑说道:“您不说我胡闹就好了。”

晏成书正色道:“这可不是胡闹,整理妥当了,这是能传世的典籍。”

他居然用了“典籍”二字,阑珊一震,脸上便有些微红的,觉着自己实在是当不起这夸赞。

晏成书含笑道:“你不用妄自菲薄,我很清楚自己所见的是什么。哦……杨时毅跟你说了吧,湄山的事。”

阑珊点头:“说了。”又情不自禁地笑说道:“我也没想到竟然这么快,或许是巧合?我还以为至少得两三年呢。”

晏成书也笑了起来:“你看看,又不自信起来。”他说了这句,看着灯影出神,终于道:“今日跟杨时毅说起,看得出他很喜……”

见阑珊正竖起耳朵听着,晏成书却停了一停,才道:“他很赞赏你的才干。”

阑珊因为高兴,便只顾喜欢的摆手道:“哪里,又不是我一个人能做到的。”

晏成书叹道:“虽然不是你一个人做到的,但是若没有你,就算去一万个人,也是断然做不到的。湄山的事情我跟杨时毅看法一致,是你去了这一趟,才终于化干戈为玉帛,可知,造福的不仅是湄山三千的寨民。”

毕竟当时的情形就像是一个火药桶,而且当地已经在调集军队了,箭在弦上,很快就是血流成河,到时候湄山三千的寨民,外加上启朝的军队,那伤亡便无可估量,而且那正是滇南跟黔地交界的地方,各族百姓众多,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不可控的血战。

如果不是阑珊前去,这就是个死结。

而且晏成书跟杨时毅两人细想,也都知道,此事唯有阑珊才能结。

晏成书把那一叠手稿放在桌上,想了半晌,看着阑珊道:“姗儿。我有一句话要跟你说。”

“是什么话?”阑珊正在给他往桌上端菜,闻言忙问。

“你要相信你自己的能力,你要答应我,不能埋没了这一身的才干。”晏成书郑重说道:“有朝一日你若觉着彷徨无措,我要你想起湄山,想起那些本来会死在争战中的人,想起那些即将出生的婴孩,我要你明白,若没有你,湄山就是无数人的地狱,而不会有什么湄山新寨。”

阑珊听的呆了。

这一夜回了房,西窗道:“小舒子,我临行的时候,主子让人带话,让你明儿就回去呢。”

阑珊道:“下这么大雪,一时半会儿哪回得去。”

西窗不以为意,反而笑问:“你整天都在府内,出来消遣消遣也行。横竖只让我守着小世子我就心满意足了。”

当天晚上,端儿因为白天睡过,闹了很久还不肯入睡。

西窗便过来接了他过去跟自己一块睡。

阑珊给端儿熬的有些发困,心中却不停地想着晏成书晚间所说的那些话。

她应该不会忘记的,毕竟,端儿也是在湄山出生的。

但是……要怎么才能不埋没了一身所知所学所能呢,她是太子妃啊,连出城来探望自己视作父亲的人,都还成了异事呢,何况别的。

翌日,西窗叫了两个侍从一起,外加个洛雨,在院子里堆了两个雪人,端儿抱着小黄的脖子,大喜之余,又撸着小黄毛茸茸的头道:“要狗狗,要狗狗!”

西窗最先明白过来:“世子是想咱们在堆个狗子的雪人。”

于是大家齐心协力,果然又弄了两只狗出来,倒是像模像样,憨憨厚厚的趴在地上。

端儿笑呵呵地,又跑去腊梅树下捡了一朵金黄色的梅花,放在其中一只的头顶上,认真说道:“这是小黄,那是小白。”

引得众人大笑。

两日后,天色放晴,京城内又派了人来接阑珊回去。

晏成书道:“我已经好了,你回去吧,横竖你有心,得闲再来就是了,如今已经住了这六七天,再住下去难免引人非议。”

阑珊道:“那不如老师跟我一起回京。”

晏成书笑道:“不了,我也不想再受这场颠簸,且这里也清净,我觉着甚好。”

说着便挪到桌边,将阑珊的手稿拿了出来,道:“有些地方我略做了批改,还有点儿我自己的心得,你拿回去再看吧。”

于是便收拾启程,端儿倒是有些舍不得了,抱着晏成书不肯撒手:“端儿要跟爷爷一起。”

晏成书忍不住也有些湿了眼眶,好不容易才把那孩子哄着出门,又看见了两只狗,便跌跌撞撞跑过去又把狗子们分别抱了抱,才上了车。

那两只狗像是也依依不舍,跟着马车走了两三里地,怎么驱赶都不肯回。

阑珊便叫了两个侍卫来,吩咐将他们赶回别院去,免得在外头乱跑出什么意外。

不料就在这时候,路上马蹄声响,听着十分激烈。

此刻正将到了西窗所说的曾有马车跌落沟谷的地方,路只能容两辆车通过,加上地上还有些雪没化,马车便小心翼翼地走的很慢。

阑珊心想:“什么人在这样的雪地上跑的这么快?不怕危险吗?”

正要往外看,突然听到小黄跟小白狂吠起来,倒像是遇到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