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二苏]相逢(2)

作者: 隶古 阅读记录

那样的初遇,同样很美,同样是让他羡慕的。

然而自己与子由……有初相逢吗?

有是有的吧。

宝元二年,二十二十日。

日暮时分,已聊了许久的四人终于各自告辞。又过一阵,苏轼回到了自己的家。

在京的这段岁月,苏辙显然要比苏轼更加繁忙。因此今日苏轼休沐,苏辙还得处理政务,这才刚刚从官署回家不久。

夜里,当他们两个人都无事的时候,则是他们必须要把盏对酌、闲聊一阵的时候。

“子由,你还记不记得我们第一次见面?”

正在慢悠悠饮酒的苏辙听到苏轼这话,愣了一下,缓缓抬起头,用一种疑惑不解的目光看着他的兄长,许久许久。

“我们……第一次见面?”

虽然他们少时在眉山被无数师长亲友目为神童,但神童毕竟不是神仙,这刚出生的婴孩能认得谁?至于苏轼,那时还不到四岁,没有记忆也是很正常的事。

偏偏苏轼很遗憾,他叹了口气道:“我竟然都不记得我第一次见你的情景了。”

不但记不得初见那天的情景,他究竟是从何时起对苏辙有印象的,他也完全不记得。

总之,自他有记忆起,他就知道他有个弟弟,他们在少年时代如影随形,从未分离。他们的默契,他们的心有灵犀,他们对彼此的了解理解,是随着他们各自的成长而成长的。

所以,在人生中乍遇知己的惊喜,他们两人确实没有经历过。

苏轼忍不住又问:“子由,你说,若我们不是兄弟,那我们初识,应该是在何时?”

苏辙并不知道苏轼怎么会突然想到这么一个莫名其妙的问题,但见苏轼说得认真,他也就仔细想了一想,回答道:

“那大概……会是在嘉祐二年。”

要知道古往今来不少知己友人都是共同科举时认识的,同年亦是同道,此乃佳话。

而苏轼与苏辙的的确确,也是一起赴过琼林苑宴、簪过御赐宫花的同年。

苏轼托着腮,思考了微时,却道:“有可能,但也不一定。”

那年科举,及第的有两百多人,同出身的有一百多人,苏轼现如今也不是个个都晓得。只不过那年放榜以后,他二人的文章皆流传到了大街小巷,从此他们也开始扬名天下,彼此不结交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可是凡事都有例外。

万一那年就是因为各种原因,他们没见过面呢?

苏辙道:“那就是嘉祐六年。”

苏轼这下子笑了,他点点头,还“嗯”了一声:“如果那时我还不认识你,我也一定会主动找你交个朋友。”

苏轼知道他有多为那年的苏辙感到骄傲。

那如果作为陌生人,他想也定会佩服那年的苏辙。

“可惜。”苏轼喝了口酒,又说,“我们没有这样的相遇。”

“子瞻,你若是又喝醉了,就早点睡吧。”苏辙看了苏轼一会儿,忽然再次开口。

苏轼没醉,稍微有点晕乎乎的倒不假。

毕竟他酒量本来就不好。

于是乎,早早的,两人抵足而眠。而或许是日有所思。

夜,自然有所梦。

梦境是个很神奇的东西。它的神奇之一在于,身处于其中的人,往往不会意识到自己在做梦;之二,如枕中记里卢生故事,它的实际时间很短,做梦的人却可能经历了许多年。

这是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地方,在苏轼看来是的,无比熟悉的景物,却带给他无比陌生的感觉。他就在这样的地方读书,逐渐又长大,赴京求取功名,依然是一举登科。稍后,他的视线一转,遂到了一处园林。

绿茵似锦,百花如霞,亭台楼阁,雕梁画栋,流水潺潺。有数百人在这座园林里欢笑宴饮,丝竹雅乐与鸟鸣之声交织在一起,苏轼多喝了几杯酒,抬起一双有醉光闪烁的明眸,倏然间,在一堆鲜丽花中,看到一个人。

那人头上也簪着花,可那人身材颇高,身形削瘦,再加上其清俊的面容,清雅的气质,给苏轼的感觉,更像是一杆修竹。

这是和自己完全不同的人。苏轼能察觉得出来。但不管对方到底是何种类型的人,如此出众,已令苏轼感了兴趣。

既然感兴趣,又怎么可能不主动上前攀谈呢?

“在下苏轼,苏子瞻。”他是带着一杯酒走上前的,先说了自己的姓名,随即便迫不及待问对方姓名,“阁下怎么称呼?”

而对方听到他的自我介绍,那双眼睛显然亮了亮,微笑道:“苏辙,苏子由。”顿了顿,加上一句:“原来是子瞻兄,我看过你的文章。”

哦,跟自己的姓一样啊,名字也好熟悉。苏轼无暇想这么多,当下大笑道:“我也看过你的文章,还听说过你是十九岁的少年进士,今岁科举同年中最年轻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