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二苏]相逢(3)

作者: 隶古 阅读记录

苏轼说着歪了下头,打量起对方,只见对方听到他的称赞以后谦虚了几句,可举止大方,眉宇间颇有神采。

这人好像一点也不像他外表所表现的那么温润谦逊,反而有和自己同样的自信自负。

苏轼却越看越喜欢,拿着手中那杯酒,笑问道:“我们同饮一杯?”

苏辙点点头,也端起了自己的酒。

阳光落入他们的酒杯之中,柳风轻轻,点点小白花也飘在了他们的肩上。

喝完了酒,两人坐着,开始聊天。先聊的是各自最近看的什么书,然后他们便发现,自己所读之书,对方也是深有研究的。

无论是经史,还是诗文,抑或书画,甚至佛道,他们都有几乎相同的见解。如此,没一会儿,他们就从天谈到了地。

谈不完,谈不尽兴。苏轼二十二年来的孤独,苏辙十九年来的寂寞,在这一刻终于都有了倾诉的对象。

自己和他怎么会是完全不同的人呢?苏轼此时才发觉自己的第一印象错了。

他们明明很相似。

中途,有别的同年来跟他们打招呼,他们也只客套寒暄了几句而已,目光始终不想离开对方。

直到黄昏日落,御宴该散了。

苏轼拉起苏辙的手,道:“我们去街上转转。”

他没有用询问的语气,因为他相信苏辙一定会答应他。

果不其然,苏辙对他笑了起来:“好。”

于是,在其他所有赴宴举子都喝多了、想要回家好好休息的情况下,唯有他两人携手又同游起了汴京城的夜市。

这一游就是一宿。

天亮,他们并肩看了日出,霞光万道。

终于不得不离别时,他们也给对方说明了自己在京暂住的地址。

再次相见,则是第二天,在别人的家里。

那是一个小花园,尽管当然不如琼林苑那么豪奢,但各处花草树木,小阁流水,布置得也甚为雅致。

园里的宴席简单,但更有一种自然舒适的感觉。

白发但红光满面的老者笑着道:“你们还不认识吧——”

“认识。”苏轼先冲着面前恩师一笑,继而侧过了头,朝着苏辙眨眨眼睛,“苏子由,我还想明日去找你,提前一天又见面了。”

苏辙也莞尔,对欧阳修解释道:“我和子瞻在琼林宴上已经相识。”

欧阳修一愣,旋即失笑道:“是啊,你们这样的人,迟早会相识。我还想着把你们介绍给对方,这倒没什么必要了。”

只要他们赴京应了举,他们会相逢相识,与他们会成为欧阳修的学生。

这都是必然性。

三人畅谈了半天,日暮,苏轼和苏辙方与欧阳修告辞,一同离开。片刻后,苏轼站在欧阳修家的门口,把目光投向苏辙,道:“我本是打算明日找你,我们一起去城外登山的,要不,今日就去?”

苏辙指了指已有些昏暗的天色,道:“天快黑了,这时候去登山,我们在城外过一夜吗?”

在苏轼兴之所至,要做些不管不顾的事情的时候,苏辙还是要拉他一把的。

永远如此。

苏轼也永远愿意听苏辙的话,笑道:“那就还是明天登山。今晚月色不错,你到我住的地方去,我们再赏月,聊聊天?”

对这个提议,苏辙道:“好。”

像是古时每一对刚认识的知交好友一般,他们相处得万分愉快,几乎半刻也舍不得分离,携手在城里畅游,在书中畅游,也在彼此的心里畅游。

后来的梦境却有些模糊了。

有些事有了变化,然而还有些事是无论怎么样都会发生的。

譬如,嘉祐六年,两人还是要考制科。

那年,苏轼与苏辙也还是同住于怀远驿。

作为相识已有四年的朋友,彼此最好的朋友,要一起应举了,怎么能不住一块,互相探讨呢?

而有感于自己与对方思想的默契,不知是谁在谈话中提起,我们不如共同来完成这次制科的策论进卷吧?

另一人欣然同意。

一切发展与现实无异。

所以,御试时,苏辙当然还是要写下那一篇史上最尖锐对策。

议论风波如期而至,不理解的责难如期而至。唯有苏轼在知道苏辙的对策究竟是怎样一篇文字后,没有说什么,只是亲自去买了酒,做了饭菜。

夜里,在怀远驿的那一间房里,他举杯一敬苏辙。

“你那篇对策写得可比我的对策好太多,未入高等,是贤者君子必经历之挫折。可是,总有懂你之人。”

但凡贤者君子,必经历挫折。这道理,苏辙是明白的。

然而,懂你的人,能给你慰藉的人,即使你是贤者君子,你也不定能够遇到。虽然,他们是遇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