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齐欢(880)

皇上不知晓,惩办了简王之后,东南却留下了一个最大的祸患,等到宋成暄兵强马壮之时,他必然以魏王的身份回京复仇。

“宋大奶奶问我,派去盯着韩参将的人有没有回来。”

蒋大爷的声音打断了李煦的思量。

李煦抬起头,眼睛中不见半点波澜,徐清欢会问这话,是在确认昨晚刺杀蒋大爷那些人的身份。

李四爷道:“必然就是那韩参将,长姐也是韩参将害的,否则他不会向蒋大爷下杀手。”这是最好的解释。

李煦没有接着李四爷的话说下去,而是淡然地看着蒋大爷:“蒋大爷可认识山西焦家?”

蒋大爷思量片刻,很快就摇头:“不认识。”

李煦道:“他也是运粮换取盐引的商人。”

蒋大爷与李四爷面面相觑,四目相对,两个人都是一脸茫然,显然对此一无所知。

蒋大爷道:“那个焦家可有什么事吗?”

李煦没有多谈:“既然不认识就不用放在心上。”

说完话,李煦站起身准备告辞。

“李九爷,”蒋大爷叫住李煦,“有没有听说南直隶会减少盐引?北疆卫所用不着那么多粮食了?”

李煦目光湛湛地望着蒋大爷:“你这消息从何而来?”

蒋大爷抿了抿嘴唇:“我今日本想问宋家大爷,虽说我家与宋氏族中三房定了婚约,但还是第一次宋家长房的大爷,难免觉得生疏,也就没有开口。

今年不管是府衙还是地方卫所,都不准商贾运粮出去,那些粮食是去年朝廷收上来的,按照每年的惯例早就该北上了。

如果以后南直隶不能换盐引,我与四爷就要另寻商路。”

南直隶不肯放粮。

李煦微微眯起眼睛,蒋大爷是有意向他透露南直隶的情形,不肯放粮就是有了其他思量。

宋成暄将粮食留在南直隶,显然是要用来养兵。

李煦站起身:“朝廷没有下令减少北疆军备,不用相信那些传言。”

蒋大爷松了口气:“这样就好。”

李煦看向李四爷:“明日父亲、母亲就要回太原了,你也早些回去。”

说完话,李煦离开了蒋家。

等到离开蒋家院子稍远了些,衙差上前禀告:“大人,顺天府那边传来消息,已经四处在追捕韩参将。”

李煦点点头示意已经知晓。

徐清欢和宋成暄认定凶手就是韩参将?

李煦突然勒住马,转头看向蒋家的院子,徐清欢向来想得周全,她岂会轻易就下了结论?今日蒋家大爷故意在他面前提及南北的局面,显然是有意在提点他,不要插手眼前这桩事。

为什么?

答案仿佛已经呼之欲出。

李煦微微收拢了手指。

……

李家的小院子。

李煦进了门就看到李大太太在忙碌。

李大太太带着人收拾箱笼,所有的物件儿她都要亲手放好。

李煦上前劝说:“母亲该多歇歇。”

“没关系,”李大太太笑着道,“就快弄完了。”

管事妈妈立即道:“大太太不放心将这些都交给我们收拾,特别是九爷的物件儿……就连书房里的用具也是大太太亲手刷的。”

“煦儿就爱那些,”李大太太眉宇中满是慈爱的神情,“我记得煦儿小时候就喜欢端砚和老墨,可他又不肯说,有一次我在李家老祖宗那里看到了一块端砚,想方设法才要来,到现在煦儿还用着。”

李煦扶着李大太太坐在临窗的大炕上。

李大太太接着道:“后来学政大人送给了煦儿一块端砚,比李家传下来那块不知要好了多少,我让煦儿换了,煦儿却不肯,只说祖宗传下来的更要珍惜。”

李大太太说完,抬起那双明亮的眼睛仔细地望着李煦:“煦儿说的对,祖宗传下来的家业如何能丢了,长辈珍藏了多年,用了那么多的心血……

后辈子孙就要好好走下去,这样才能让他们安心。”

李大太太说着眼睛微微有些发红,不过她却笑着遮掩过去,再次看向李煦:“我煦儿从小就是有大志向的,母亲相信这么多年的努力不会白费。”

第六百四十七章 世子爷的嘴

李煦刚想要说话,却被李大太太阻止。

李大太太笑着又开口:“你听母亲说,在母亲心中谁都不如你,要说大周的青年才俊,那个宋大人虽然威风凛凛,年纪轻轻就被皇上封去常州,人人看着都羡艳的很,母亲却觉得他不及我儿半分。

母亲只恨自己没有多大的本事,不能帮衬着你。”

“母亲别这样说,”李煦道,“母亲尽心尽力,儿子都知晓,家中几个兄弟,只有我从小身子孱弱,让母亲总是牵肠挂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