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眼儿媚(48)

王安石再向赵顼奏道:“臣亦以为如今的确应该修善人事,变更二府、三司、谏院、御史台官吏,以适时之人才替代才不逮时者,以利变法大业得竞其功。”

赵顼不动声色地问他:“那依卿之见,朕该选用哪些人呢?”

王安石回答:“臣以为市易司提举吕嘉问、御史中丞邓绾、监察御史里行舒亶,同判大常寺李定等人,均可委以重任。”

全是对他惟命是从的新党中人。赵顼暗想,这未免太过分了,朕说要修善人事就是觉得新党气焰太炽、行事太嚣张,故而欲起用一批旧党以抑制制约,避免他们率性而为造成的不良局面。如今他倒顺着朕的话爬上来,公然要求朕全部起用新党,人多称其专横,在朕面前尚且如此,可见旧党人对他的评价未必全是诬蔑之辞。

那怒火便难以遏止地从心底蔓延上来。赵顼冷冷对他一向言听计从的宰相说:“修善人事之事日后再议。待朕将广求直言诏颁布下去,收取各地谏书阅后再决定如何去做。”

王安石了然,这道诏书其实代表的是赵顼对他信任态度的动摇,是他第一次完全站在旧党立场上对他的新政进行的全面的怀疑,所谓“广求直言”,是他有意识地要使“异论相搅”,不再视新法思想为惟一准则。

心若遭重击,忍不住目泛泪光。他再度跪下,叩首,再拜,坚定明白地对赵顼重申他的新政精神:“陛下,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流俗之言不足恤呀!”

赵顼一时讶然:想不到他终于亲口把这“三不足”精神说了出来!

王安石参与执政后不久,便在外表达过这“三不足”的意思,司马光、范镇、陈荐等旧党便借考试馆职人员的机会把这三句话列为考题,并以“愿闻所以辩之”为试题结语,让考生作文反驳。当他们把试题呈给赵顼批准的时候,赵顼惊异不已,说朝中绝对无人敢如此说,批示另出试题。后来他亲自试探王安石,问他是否听过这样的话,王安石虽答“不闻”,但却立即详细解释“祖宗不足法,流俗之言不足恤”的道理,认为此言有理,绝非谬论。至于“天变不足畏”,他当时虽未明说是正确的,但后来的言行也证明了这确实也是他信奉的箴言。而今在面对着“天变”的威胁、“流俗之言”的重生和皇帝对新法新政的怀疑之时,他终于亲口向皇帝以此话再度表明了他的态度和坚持新法到底的决心。

赵顼看着他因多年忧于国事而皱纹渐增的苍老的脸、日显衰疲的身躯和满盈忧虑但仍流露出一贯坚定信念的目光,慢慢陷入一种类似感动的情绪之中。这个人是他一直信任的重臣,当然,也是忠臣,是良师,也是益友。多年来,他们携手共进,意欲改变国家贫病交加的局面,中兴父辈传给他的大宋江山,现今变法初见成效,王安石功不可没。但是,他的思想太为新锐,说的话过于惊世骇俗,有时连顼自己听了都心惊胆战,不知是否该全然听从。就比如这几句……顼徐徐咀嚼着这惊世三言: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流俗之言不足恤。唉,是否该相信呢?是否该听他的话,不顾天变、不顾祖宗法度及别人的反对之言继续信任他、支持他呢?

--------------------------------------------------------------------------------

2006-5-24 18:03 31楼

> 花的心

普通会员

(花的心)

眼儿媚(43-44):煮豆/玉殒

2003年04月24日09:09:06 网易文化 米兰Lady

煮豆

是夜,赵顼随母亲高太后前往庆寿宫看望最近身体不好的曹太皇太后。一进宫门便见太皇太后正在拭泪,频频叹息。弟弟赵颢立于一旁,也是一脸忧戚之色。

赵顼与高太后均大惊,立即疾步过去问太皇太后为何落泪。太皇太后从身边几上取过一幅画卷,递给顼说:“请官家仔细看看。”

顼展开一阅,触目之处全是一片流民惨状。一个个瘦骨嶙峋到可悲可怖之人号哭于街,衣不蔽体、嚼根咽土,沿街卖儿鬻女,在兵卒追逐躯赶下哀号躲避奔走倒地……

“这,这……”顼的声音与执画的手都有了颤抖的痕迹:“这画是谁画的?是谁呈上来的?”

赵颢上前行礼请安,然后道:“此图乃监安上门小吏郑侠所画,托臣直呈陛下御览。现今京城之中满布从各地逃荒而来的贫苦流民,他们本来大多是有家有地的普通农户,因天灾导致颗粒无收,无力偿还高额青苗钱免役钱,导致被迫弃家流浪来京。他们在京城乞讨争食度日,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过得比一般乞丐还不如。而且入京流民过多,福田院无法容纳,流民散布城中已成大患,所以最近皇城司派禁军驱逐,手段强硬残忍,与图中所画景象一般无二。”

“你呈上来的?你故意带来给太皇太后和朕看的?”顼忽地冷笑出声:“流民情形朕也略知一二。逃难之人自然免不了有饥寒之状,但堂堂皇城之下怎会有人饥寒到需卖儿鬻女的地步?这几日王安石着皇城司设法疏散流民,朕也是知道的,禁军行动必井然有序依法行事,怎会如强盗土匪一般对待良民?只怕是有人惟恐天下不乱,故意令小吏夸张作图,把流民于街之景象画得如人间地狱,以毁谤新法、诬蔑新党罢。”随即把图抛于地上,拂袖在椅上坐下。

“陛下!”颢再奏道:“此画中种种惨状皆是郑侠这些天在安上门城楼上亲眼目睹的,笔笔属实,何况臣前日出宫赴皇陵归来途中也亲眼见过流民苦情,确有禁军不顾流民死活挥鞭如赶牛羊一般驱赶他们。”

顼漠然看他,语气冰冷一如往常:“就算是有流民,就算他们是过得很凄惨,就算是有禁军疏散急了些以至伤人,那又能说明什么?流民乃天灾造成,与人事无关,与新法无关。”

“官家,”此时太皇太后开口劝道:“祖宗的法度虽未必总是尽善尽美,但能施行多年总有它的道理,不宜轻易更改,即便是要更改也要循序渐进,十分谨慎,方可更改一二。而今悉行改作新法,有如寒暑两极陡然更替,让人如何适应得了?我听说新法中的青苗法和免役法最令百姓感觉痛苦,在天灾肆虐之机贫民受害更甚,诸路提举的官吏竟借新法多方聚敛,惟利是图,惟钱是求,毫不顾民间的疾苦,这如何使得!现今久旱不雨,天意示警一说宁可信其有,不如把青苗法、免役法等影响人民生计的新法一并废了罢。”

顼摇头道:“皇祖母,儿臣行新法的目的就在于强国富民。青苗法、免役法旨在为民谋利,而不是令民受苦。这几年新法已初见成效,目前只是偶遇天灾导致贫民受困,实际与新法的施行并无关系,新法是不可废除的。”

太皇太后叹道:“你像是完全被王安石驯服了一般,他说什么你就听什么。当然,安石的才学是非常好的,连我也十分欣赏,然而他行这新法竟像是与富户有仇一样,几乎所有法令都令富户损利伤财,但又并非劫富济贫,真正赤贫之人也难从中得到多少好处,本来略有田地者借了青苗钱,一遇天灾那利钱便成了重负,导致家破人散。现今对他怨之者甚众,你若欲保全他,不若暂时把他外放到别处去罢。”

“不行!”顼立即反对:“王安石正是能替国家做实事的好臣子,放眼朝内,还有谁能有他这样的才华、胆识和魄力来治理天下?众人之所以埋怨他,其实是因为嫉妒他独有建树!他若外放,朕再上哪里去找这么有能力的宰相来辅佐朕?”

他语气强硬,振臂挥手神情激动,又是一幅桀骜不驯的模样。太皇太后心中气急,却又一时说不话,只以手抚胸,止不住咳嗽起来。

高太后忙过去连声安慰太皇太后,再转首蹙眉微斥顼道:“还不向你皇祖母道歉。”

顼锁眉侧身,竟不理不睬。他见颢呈《流民图》给太皇太后看已是十分不悦,再见太皇太后也帮着他说话,意思暗指自己施政错误才导致流民凄苦,自己那点倔脾气不免也上来了,本来自己对祖母一向孝顺,但此刻却是绝对不想道歉示弱。

“太皇太后慈训,确是至言,陛下不可不思!”一个声音自顼面前响起。

抬目一看,颢,他的二弟,此刻正在他面前一鞠过膝,随后凝视着他的目光隐含诚挚的希望,却无一般臣子常有的卑恭乞求之色。

顼不答,只朝太皇太后看去,对她说:“皇祖母明鉴,这几年变法确有成效,青苗法限制了兼并之家的高利盘剥;募役法已使轮流充役的农人返回田垅;六年来兴修水利三万多处,可灌溉民田达一千万亩;方田清丈田地一百万顷,抑制了豪门的兼并,增加了朝廷的实际税收;通过均输法的实施朝廷打破了富商大贾囤积居奇的局面,执掌了货物的主要流通,保障了京城之所需……这些难道不足以证明变法之利、变法之效吗?您为何还要坚持罢免王安石、废除新法呢?”

“陛下可否听臣一言?”

又是颢。顼斜目视他良久,终于微微颔首。

于是颢禀奏道:“王安石变法之本意确实是好的,但立法设想有不切实际之处,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很大问题,导致民间怨声载道。京东提举王广渊散放青苗钱,分民户作五等,上等户强迫贷钱十五千,下等户强迫贷钱一千,纯用高压手段执行。有些地方官吏任意提高利息,抑配给百姓的青苗钱,利息可高达百之四十至六十,有的地方甚至高达百之一百,如此高贷岂非甚于豪门贷款?此法原意本为益民,现在实属害民。再说免役法,未实行以前免役不用出钱的官户、女户、僧道、未成了户、坊郭户,如今依法也须每年出两次钱,若是家境贫寒一些的,便实在难以承受。市易司经营品类扩展太多,连油盐酱醋、冰块果子等细碎之物也收归官营,导致小商小贩无业可营、无利可图。提举市易司吕嘉问请收免行钱,令京师百货行各纳岁赋,取税繁多,连负水、拾发、担粥、提茶等卑贱行业,皆以三分征税,故造成市井萧条,怨声四起。新法之弊可见一斑。更有一批小人为求捷径晋升,便每每阿谀奉承王相公,在他面前一味吹嘘新法效果如何好而不道实际的弊端,王相公人虽正直,但也难免受人欺瞒,以为新法已臻完美而坚持施行,并把此等小人晋升留用,以至新党中鱼龙混杂、佞人横行。那原秀州判官李定便是如此升官入京就职的。如今困境并非偶然,实乃六年新法积弊偕现时天灾而剧发,以至形成黎庶流离失所之状。请皇上三思,务必考虑太皇太后之建议。”此番劝谏颢是有备而来,花了两天时间亲自询问探察民情民生,并与不少官吏交流了对新法的意见,故此现在侃侃而谈,所言及的确是变法最大的问题弊病。

上一篇:柔福帝姬 下一篇:孤城闭/爱上宦官的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