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过气流量的导演之路(38)

作者: 鲨鱼赫斯 阅读记录

胡杨杨这个角色的设置初衷就是陆鸣希望借由这个故事来唤醒更多人对自我的关注,从别人会如何看待自己中解脱出来,而要尊重个性,对很多年轻女性来说,首先是要从自己的身材在别人眼里如何的无尽苦恼中解脱出来。

陆鸣刻意将这个人物设置成了一个男性,一方面是对性别刻板印象的一种反抗,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还想讨论亲情的异化这个问题。胡杨杨形象的另一部分灵感来自于陆鸣两三年前无意间看到的一个短视频,记者采访一个6岁的男童怎么看待自己的童模职业,一个小孩子张口闭口就是“多少钱”、“穷不穷”,还透露了以后不想读书、只想挣钱的打算。有网友评论称这是她第一次在一个小孩身上看出油腻感。

陆鸣当时就十分感慨,又很无力。一个六岁的小孩有这些想法,表现得庸俗势力,主要责任并不在孩子,而是应该考虑他处于何种家庭环境。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当父母的,这个世界上除了全心全意爱孩子的父母,还有随意弃养残疾儿童的父母,也有把小孩包装成网红、童模当摇钱树的父母。

陆鸣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能再有机会将自己真正想讲的故事,但这是一个集体合作的淘汰制节目里的作品,还是要尊重其他合作伙伴的意见,拍一个救赎片就拍一个救赎片吧。

演技是一种很玄妙的存在,它也没有具体的范式,也没有循规蹈矩就能习得的套路,演技讲究一点灵性,一点巧思,一点与生俱来的天赋。还有一些演员只有在演特定角色的时候才能演好,也就是所谓的戏路不宽。金灿就经常被诟病只会演倔强的女孩,但在一种小生、小花里,她能演好一个类型已经算不错的了,多得是流量花生连入戏都做不到,不是面瘫脸,就是肢体语言极其浮夸,有些人台词都说不清楚,有些人说台词像背书,还有些人干脆全靠配音演员。

对这样一个综艺短片拍摄,金灿没有做太多准备,她驾轻就熟地演起了一个倔强敏感又有些自卑的高中生,眼神怯生生的,生气时又看、流露出一些恨意。

而陆鸣则做了大量前期准备来帮助自己进入角色。他看了关于童模的一部纪录片、一篇纪实报道,又找了关于厌食症患者的纪录片和youtube上面许多厌食症患者的康复分享。他把其中对他有启发的内容摘录下来,整理成文档,打印出来,再在打印稿上圈划、批注,添加自己的所思所想。

陆鸣观察视频里童模的神态和说话的语气,学习那种流里流气又带着点势力的口吻,为胡杨杨角色前期形象做准备。他又模仿厌食症患者典型的略微佝偻着背,面对家人的试探躲闪的目光,和那种已经放弃正常进食后无奈又绝望的神情。

这一切都是他一个人趁着第二天给大家自由准备的时间里做的。

第三天正式开始拍摄,这是陆鸣第一次尝试自导自演。他制作过动画短片,所以他知道要如何剪辑,如何按照自己的想法来穿插镜头、安排背景音乐。虽然他失去了三年记忆,但在那以前,他也参与过电影、电视剧的拍摄,他知道在片场导演大致是怎么工作的。仅此而已,这就是他对导演工作的全部理解了。

但他站在片场,第一次对于诗文说action的时候,他对这部短片最终效果如何并无把握,这是一次全新的尝试。他与电影的全新篇章从此揭开。

对最终的影片效果,陆鸣做了一些妥协,他为了避免让电影看上去太晦涩,放弃了一些他原本的构思。

但他还是保留了许多极具个人色彩的镜头和叙事方式。

陆鸣找了个童星来演童年胡杨杨,第一个镜头是从东方明珠顶楼俯瞰上海的景象,第二个镜头陆鸣给到了早上五点天刚蒙蒙亮的上海弄堂口,然后才是一个年轻女人拉扯着一个还没睡醒的小孩的画面,那是胡杨杨的妈妈第一次带他去面试一家淘宝店冬季上新宣传图拍摄。

前两个镜头是陆鸣自己在集中拍摄结束后去现场取景拍摄的。他还用无人机拍了社区上空的景象,现在还很少有导演在电影里放无人机拍摄的镜头,尤其是有追求的文艺片导演,可能他们觉得无人机拍出来的画面质感不够,或者觉得这是技术入侵电影,总之他们排斥无人机摄影就像排斥Netflix上的网络电影一样,他们发出直击灵魂的拷问:如果电影不能进入院线,不在大荧幕上公映,那和网络大电影又有什么区别?

也许是没什么区别,可陆鸣并不觉得一定得有什么区别,他还没有接受过导演的专业训练,画面安排全凭直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