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过气流量的导演之路(39)

作者: 鲨鱼赫斯 阅读记录

很多年以后,在陆鸣沉寂一段时间后又作为新锐导演回到国内观众视野时,有人挖出了陆鸣的这部微电影,来看一下他还没有接受系统学习时的短片作品。

陆鸣从一开始就是一个诗人式的导演。

他总是喜欢在电影里添加一些看似无关联的镜头,有意识地弱化电影里时间线和空间转变的概念,而是以故事逻辑来展开。陆鸣并不是一个反叙事爱好者,他还是喜欢讲一个完整清晰的故事,他的电影并不晦涩难懂,不会让人在看完电影以后摸不着头脑,全然不知这究竟是讲了个什么故事。

他只是会设计一些非现实的镜头,穿插一些无意义的画面,暗示一种情绪和氛围,帮助他讲好一个故事。

在《好长的冬天》这部短片里,胡杨杨刚转学进学校的时候,陆鸣先给了胡杨杨一个脸部特写的镜头,然后是一个环视班级的镜头,只是镜头聚焦在同学们的手上,每个人都在写字,每个人的握笔姿势都不一样,写的习题集也不一样。镜头回到胡杨杨脸上,这次是一个全身镜头,他脸上依然很平静,但他悄悄摩挲着自己的大拇指,这个细节透露出他内心的不安。

表现胡杨杨被校园冷暴力的时候,陆鸣选择让胡杨杨在天台发呆的镜头和同学们在教室里背单词、刷题的镜头交替出现,反复对比,反复强调。

客观存在的差异是伤人的。

其中一个镜头显得很特别,陆鸣先是拍了教室里人声鼎沸的景象,下一秒画面上就是上体育课了,教室里人都走空了,只剩下忘关的老旧风扇“吱呀吱呀”地转着。

风扇被遗忘了,被落下了,它兀自转着,那“吱呀吱呀”的声音好似是它不甘寂寞刻意发出的,可到头来只是惹人生厌。

胡杨杨就处于如此尴尬的境地。

杨星宇改编的剧本是一个互相救赎的故事,但陆鸣最后拍出来的微电影的效果还是以悲凉为底色的,故事停在了胡杨杨经历一番挣扎终于考上北电的那个夏天,但“他被拯救了”却并不是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

杨星宇的剧本更想表现的是一种青春的暧昧与羁绊,而陆鸣拍出来的微电影里女同学陈仪更像一个工具人,她只是一个象征符号,区别于胡杨杨冷血的父母和冷漠的其他同学,只是稍显得不同一些,身上有一点人情味。也许胡杨杨对她有一些朦胧的好感,但也就到此为止了,他更多的还是靠自己挣扎着爬出了泥沼。

你不能希冀任何人当你的救世主,你只能自救。

这是陆鸣最后为这个微电影定下的主题。

第21章 《好长的冬天》(3)

《好长的冬天》在腾飞视频上线后,短短一小时就达到了1000万播放量。这部总时长27分钟的微电影受到了来自各方的关注。

陆鸣打开弹幕,看网友的实时评价。

上一次《生死局》他只看了一些微博网友的评论,了解大家的看法,对一些网友提出的肢体语言不自然的问题加以反思,争取在这次表演中有进步。至于那些人身攻击的谩骂话语,他只当没看见,刷过去就完事了,也不多想。

但这次他很着急,他想第一时间了解观众对这部微电影的看法和感受。这主要是因为他本人扮演的角色发生了改变,《生死局》他只是负责演绎一个经典影视剧段落改编版本,他当时的心情主要是想证明自己,证明自己有态度,有演员的使命感,想要改变广大观众心目中无演技、不求上进流量的形象。

而这次不太一样,这次是他自己把握节奏讲了一个故事,讲了一个他很想分享给大家的故事。陆鸣现在很紧张,因为他在这个故事了放置了自己的真心,当你把一些很私人化的真诚想法展现在别人面前的时候,你总是会坐立难安的,你渴望被理解,又担心被误解。

弹幕一开始还有人在玩梗,模仿胡杨杨的口头禅:“知不知道我这表多少钱?”,各种刷“知不知道我这XX多少钱”。

刷着刷着,基调就变了,当胡杨杨的童年经历被一点点揭开面目的时候,观众不由为他感到心酸、不平。一个没有被父母用心对待过的孩子,从6岁开始就被父母当成摇钱树,还时不时被毒打一顿,他长到17岁的时候价值观扭曲是可以理解的,他需要用奢侈品来维持自己的一点优越感,才能在同龄人面前感到自在,他根本不懂该如何与人相处。

弹幕里还出现了承认自己也有进食障碍的网友,其他一些人在弹幕里安慰他们。

进食障碍作为一种心理疾病长期以来都没能得到足够的重视,陆鸣会想要在这样一个演技类竞技综艺里拍这样一个短片,就是希望能借由节目组的热度,帮助更多人了解进食障碍、正视进食障碍,让更多的患者能够及早接受专业治疗,而不是一个人深更半夜爬起来,悄悄地去卫生间催吐。厌食症的死亡率高达5%-15%,如果不及时接受治疗,一些年轻的生命可能因此陨落,而直到病入膏肓的时候,他们的亲人朋友才会了解他们真实的情况,在那之前,他们都会以为这只是单纯的“胃口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