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国同人)[三国]得罪魏国全员后我走上了人生巅峰/狂士楚歌(82)

他看出郑平、曹丕二人有事要谈,正好趁着这个机会离开,为二人腾出空间。

曹丕见李进和郭嘉往前寻找猎物,点了几个护卫缀在二人后头,随侍随行。

他对郑平道:“祢处士,他们二人往北而行,我二人东进寻猎,如何?”

“正有此意。”

曹丕与郑平打马向东,一边行进,一边闲谈。

提起郑平近期的打算,郑平主要透露了两点。一个在城中寻找名医,为自己与家人拔除身上的痼疾;另一个则是在城中寻找一个固定的居所——上回在许县的居所乃是学舍租赁给舍中文人的廉价房,潮湿且窄小,不适合体弱之人居住。

曹丕有心回报营中相救之恩,将这两件事记在心底。

大概是二人相谈的气氛渐趋融洽,又或许是天色明媚,带给曹丕某种闲适的错觉,谈到兴处,曹丕顺口接了一句:

“祢处士身具逸群之才,可有想过济世匡国,入征出仕?”

由于平时被自家老父潜移默化,将挖掘人才的意识刻入本能,曹丕直到自然而然地说完这句话,才反应过来哪里不对——

以祢衡和曹操的不对付,他这番话岂不是徒增尴尬?

要知道祢衡被孔融举荐了许多次,甚至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荐祢衡书》。曹操早就因为孔融的强烈推荐而动心,可每一回都逃不过铩羽而归的结局。

究其原因,不是祢衡没有投效的门路,而是他看不上曹操,不愿为曹操幕臣。

不仅不愿,还要时不时送曹操一个激情辱骂套餐。

可惜说出的话没有撤回功能,曹丕正想着该怎么把话圆过去,假装无事发生,就听到郑平的回答清楚地传入耳中。

“士者当存以高志,衡虽不才,亦有随流之心。”

听完这番话,曹丕心中先是茫然,随即变成了惊恐。

怎么回事,狂士祢衡怎么突然谦虚起来了,他还能见到明天的太阳吗……

大概是曹丕的心声太过澎湃,仿佛跨越了屏障被郑平清楚地听见,郑平突然对曹丕笑道:

“适当谦虚罢了,二公子不必当真。”

曹丕“……”了片刻,觉得自己早该看透这样的结果。

他正想岔开话题,又听郑平说道,

“此次留在许县,正是为了心中之志。若能一展抱负,自然再好不过。”

曹丕来回琢磨了两遍这话,方读出言外之意。他惊愕而不敢置信地看向郑平,好似看见天崩地坼的奇观:

“……此话当真?”

郑平没有直接回答,只说了句看似无关的话:“若能得二公子一句说项,诸事可成。”

曹丕沉默。

郑平这句话仍带着以往的傲意,可话中的含义与以往截然不同。

他竟变相答应了入曹任仕的要求。

曹丕毫无真实感地消化了这个消息,突然情真意切地道:

“祢兄,司空年事已高,你……且轻一些气他。”

郑平设想过曹丕的反应,可他没有想到,曹丕在接到他投名暗示之后,第一句话不是表示惊愕激动,也不是质问怀疑原因,更不是“曾经的你对我爱搭不理,现在的我让你高攀不起[1]”,而是带着少许内涵意味的“请你看在曹操年纪渐大的份上,轻一点气他”。

不说“不要再气”,也不说“少气”,而是“轻一点气”……这个灵性的用词,即便是作为小半个罪魁祸首的郑平,也不由开始反思自己对曹操父子的精神伤害是否过于严重。

他深切地开始反思,但并不悔悟:“二公子多虑。我待司空如长兄,偶有些许口角争纷,亦是拳拳手足之情,何来气他之说。”

曹丕没有辩驳,内心却是吐槽充盈:

这叫什么手足之情,是断手断足之情吧?

郑平没有再在这个话题上多说,转而问起另外一件事。

“今日在司空府外,我见到巨鼓,却未见到鼓槌,这是何故?”

听到这句话,曹丕脑中出现一瞬的飘忽感,自然而然地转开目光,岔开与郑平对视。

根据满满的求生欲,他当然不会告诉郑平真相:

各衙的鼓本是为了紧急聚集人员所用,自从祢衡上回闹出了一场“击鼓骂曹”,把衙门前的大鼓敲得震天响,鼓音伴随着新奇脱俗的谩骂之语传遍整条街巷,绕梁三尺,余音不绝,每次曹操从外面办事回来,经过那面鼓下的时候,都忍不住想起那天的击鼓声与骂声。

后来,曹操下了命令,让人把敲鼓用的鼓槌藏在门房处,由门房把关,如果有人想要敲鼓,则必须由门房仔细核定身份,确定身份无异,且有正规理由后才能把鼓槌交给他。

并特意标注了一点:若来人是祢衡,绝对不能把鼓槌交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