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老太太的咸鱼人生(475)+番外

当然不是因为杖刑,大理寺卿明确的觉察到圣上并不想弄出人命来,他又怎会暗中搞事呢?事实上,他不但支会了行刑者收着点儿,还在行刑结束后让人唤了仵作帮忙上药。在大理寺内,仵作就是兼职的大夫,还真别说,除了有时候力道太猛之外,人家的医术挺不错的,还是零差评的存在,反正比别的大夫名声更好。

如此这般,没等陶举人行刑结束,殿试就开始了。

闵举人惊吓了好多天,加上他本身才华也就一般,要不然也不会只吊榜尾了,因此在殿试过程中,既能说是发挥失常,也可以说是正常发挥,反正最终未被取中,也就是同进士了。

窝头的心态是真的好,但有一点,他的才华其实是经不起推敲的,尤其在涉及到时政题目时,自身的年岁和阅历会限制到他的答题。

假如不知道他的年岁,单看他的卷子,就会感觉这个人眼界比较窄,目光也不够长远,还带着一股子天真做派。

少年嘛,看到的世界非黑即白,往往没有成年人的圆滑。偏生,处在官场之中,人情世故是一门必修课。

本来,假如没有陶举人那桩事儿,以圣上的性子,在看到这份卷子时,绝对会跳过的。跳过既不取中,也就是默认的同进士了。

可就因为陶举人搞得那些事儿,窝头在圣上心中留了点儿痕迹,反正他是知道了有个年仅十四岁的少年郎通过了会试,还曾亲眼看了窝头会试时答的卷子。就感觉这个少年郎是个可造之材,一时间就有些迟疑。

不取中闵举人是无所谓的,同进士最差也能谋个县令当当,他三十几岁当县令也合适,在那个位置上先干两届,也就是六年时间。差不多四十岁的时候可以升一波官,这样年纪、阅历、资历都有了,哪怕没有什么大的功绩,一样能凭时间熬出来。

但窝头呢?

殿试跟科举当中的其他考试最大的不同是,并非是糊名制的。也就是说,圣上是能看到谁答的卷子,也会根据对方的年岁家世相貌等给出最后的评判。

亦如当年刘二老爷应考时,以他的才能其实可取中也可不取中,但假如不取中他就只能放外任了,圣上不愿意永平王府的嫡子去外头,因此特地给他提到了二榜,又私底下同翰林院的掌院学士打了招呼,最终刘二老爷就被塞进了翰林院,一呆就是二十年。

轮到刘侾的亲哥哥刘仁时,也是差不多的情况。

但窝头又不是郡王府的子嗣,甚至就算是郡王府的子嗣,只要不是嫡子,圣上才不管他们如何。

不过嘛,想起先前那桩飞来横祸,再瞅着窝头那瘦瘦小小矮矮的身形,圣上犹豫了一下,给他取中了。

行叭,二榜和三榜也没差,不过这回倒是不必去翰林院了。

殿试跟其他科举考试还有一点不同,那就是成绩是当众公布的。也不能说是成绩,就是头榜的三名以及二榜取中的,都会当众公布,剩下没念到名字的,便是那同进士。

另外,头榜三甲是必去翰林院的,且一去就有官职,不像其他二榜进士还得附加考核,就算考中了留下了,那也得从最底层的庶吉士开始做起。

庶吉士是无品无阶的,要三年后通过散馆考核才会再度任命官职,或是留在翰林院或是放外任,一切又要重新开始。

当然不是说去翰林院不好,那地方好得好,就是太清贵了,没有实权。

不过,这次圣上压根就不给窝头参加翰林院考核的机会,他直接点了窝头的名讳,招他上来,假意一番考校之后,又夸了他一番。再之后,圣上便当众宣布,魏承嗣成为了三皇子专属的侍读学士。

窝头懵了,其他人也懵了。

三皇子本人是不参加殿试的,整个科举就跟他没有任何关系。不过,从今往后就有关系了,就有内侍奉旨去御学报喜,恭喜三皇子喜得一名专属的侍读学士。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听到消息的三皇子:……满脸脏话。

作者有话要说:

没有人猜到陶举人为啥破罐子破摔吗?答案明天揭晓。

第119章

殿试只考一天。

从时间上来看, 那是比乡试、会试轻松太多了。实则却不然。

旁的考试又不用面圣的,唯独只有殿试,是要入宫在大殿之上, 当着圣上并多位高官的面作答的。假如圣上有兴趣,还会亲自下来看学子们答题, 那种精神层面的压力可真是别提了。

再便是, 乡试、会试好歹是允许吃饱的,可殿试为了怕中途要上厕所,宁可饿着渴着也要撑到最后一刻。

简直就是身心双重折磨。

也因此,不取中也能拿个同进士,看起来就像是补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