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一路锦绣之小户千金(70)+番外

赵氏扯出一抹笑,“让老太太记桂了。”

老太太又询问了启程的日子,嘱托她们在路上注意保暖,多带些人。上京西北一代今年旱情闹得最厉害,唯恐那边有流民。那些饿得穷极的人,细说起来却比劫匪还要可怕。

张氏听了竟有些胆战心惊,赵氏却面不改色,点点头。童若秋却也害怕起来,只是已经提出来,家里人都开始预备,这个时候也不能说不了。

老太太又教导了童若秋几句,不外乎就是要她多多孝顺公公婆婆。然后叫廖妈妈拿了两伴大氅,竟然都是狐狸毛的,只是一件颜色略深,一件颜色略浅。

“即便是在马车里,也容易吹着风,这两间大氅你们带着在路上穿,比什么都暖和。”

赵氏惶恐地看着两伴大氅,道:“这如何使得,我们到底年轻,若是这点儿冻都受不了,更何况老太太您,还是您留着吧,我们多穿一些就够了。”

张氏挑挑眉,想起老太太给侄儿媳妇和童若瑶的时候,可没见她们推辞什么。

“我在家里,又烧了地龙,哪里还需要这个?”老太太执意要给,赵氏只得收下,留在这里吃了午饭才回去。

送走她们,老太太叫张氏进屋说话,“等二老爷回来了,叫他过去打听打听,是不是孙大人出了什么事儿?”

张氏明白是找童老爹打听,道:“不过是病了,亲家夫人又离开了这些日子,再说也该秋儿回去认亲。”

老太太瞪了张氏一眼,该开窍的时候不开窍,不开窍的时候偏偏好像什么都知道。“你那里明白里头的厉害?亲家夫人回来就把院子里里外外都修葺了一番,分明是亲家老爷调任回京的事儿十拿九稳,现在却急巴巴地带着三丫头和孙女婿都去了,你怎么就不细想?”

张氏心里还琢磨着老太太给的那两件狐狸毛大氅,是比给大房的好些,可儿子童若晨却没有。他每天在先生哪里读书,屋子里四面通风,怎么就不担心他坐在哪里会冻着?嘴上不在意地道:“孙家在上京也不是只有咱们一门亲。”

老太太冷冷看了她一眼,心思突然就不动了,想想不过是子孙后辈的福气,她已经是半身入土的人,还操心这些作什么?索性闭上眼养神去,张氏做了一会儿不见老太太再说话,就从屋里出来。

走到门口又忍不住扭头看了一眼里头的摆设,还和以前一样,可以前怎么就从来没觉得老太太屋里的摆设这样多?

傍晚,蒋蓉华却随着童若远一道回来了,周氏心里大喜。虽然在上京有三朝回门去娘家小住的习俗,可若是亲家劝着儿媳妇回来,那便说明对方对女婿极为满意。再看童若远有些泛红的眼,微微有些醉态的步伐,更是欢喜了,忙叫他们进屋。

“家里一切都好吧?”周氏携了蒋蓉华的手,关心地问道。

蒋蓉华点点头,抿嘴一笑道:“父亲、母亲都很好。”

“这就好,外面这样冷,怎么就赶着回来?”虽是这样问,却难掩喜色。

蒋蓉华听着不觉暗暗地舒口气,虽然婆婆待她很好,可总觉得难易融入这个家庭,少不得要努力一些。

婆媳说着话,外面陈妈妈进来说:“老爷回来了。”

周氏站起身迎出去,蒋蓉华跟在后面。童老爹外面披着一件旧披风,上面细细密密一层水珠,“怎么今儿这样晚?”

蒋蓉华福福身就下去了,童老爹诧异地道:“儿媳妇怎么回来了?”

周氏抿嘴笑道:“又不是非要在娘家小住。”

童老爹没多问,朝周氏道:“今儿你们自己吃,我已经吃过了,这会子还有一些东西要去书房看看。”

“在那里吃的?”

童老爹沉吟道:“在户部邱大人那儿,那边这些天事儿多。”

见童老爹的脸色凝重,周氏不由得有些紧张,可外面的事儿她不懂,也不能多问,“一会儿让陈妈妈做些热汤给老爷送去,去去寒气。”

童老爹点点头,换了一身干爽的衣裳就去了书房。吃了晚饭,童若远去书房见童老爹,童若瑶、蒋蓉华陪周氏说了一会儿话才各自回房歇着。

到了十月下旬,外面就冷的僵手,除非天气猜好,不过即便是睛天,那冷冽的北风还是叫人受不了。东临的冬天也冷,但由于地理缘故,风没有上京来的猛烈,到底好了不知多少。

风吹得窗棂子,“咯咯”作响,童若瑶偎在炕头上就不想动弹,对面蒋蓉华低头做着针线,却好像也被刚才那一阵风惊扰了,抬起头看着童若瑶,见她发怔,笑问道:“四妹想什么呢?”

童若瑶回神,“昨儿听陈妈妈回来说,上京城内已经涌进来一些难民。”

“顾家老夫人心慈仁厚,率先盖了施粥的棚子。”

原来昨天陈妈妈说话,不光自己听见了,大嫂子也听见了。童若瑶有些不自在,低下头去。

蒋蓉华知道顾家这门亲,“许多大户人家也效仿起来,相信这个冬天总是能熬过去的,等明年开春了,就好了。”

一介商贾尚且可以做到施粥救济,又是在天子脚下,也莫怪那些人效仿起来。娘家原也有这个打算,可上京这样的地方,又岂会让过多的难民进来?若是真的要救那些难民,倒不如实际些将那些难民送到原藉,将过冬的米粮发下去。今年西北旱情严重,明年未必还是如此。若任由这些难民四处流窜,误了明年的春耕,那才是真正的得不偿失。

063:灾情引起的小动荡

小玉撩开帘子进来,一脸喜气地道:“顾家来人了,还送了好些米粮过来,这会子在老太太屋里,让夫人也过去了。”

炕头上做针线的两人随之一愣,蒋蓉华蹙着眉头道:“许是上京的米粮涨价了,今年上京周边受灾也比较严重。”

小玉没想这么多,只觉得陈妈妈说最近的米很难买到,家里的米粮都是现卖,并没有多余的存粮,如果涨价只怕是买米都难,顾家这个时候送来米粮,才真正是雪中送炭。“小姐、少奶奶要不要过去瞧瞧。”

蒋蓉华盯着童若瑶。

“是谁来了还不知道,母亲过去了就罢了。”

是啊,如果要她过去,自然会传话过来。可这个时候送米粮来,心里总觉得怪怪的。

老太太的庄子也受了灾,童二叔在外面跑,颇有先见之明,之前已经和老太太商议过,买了些米粮回来。

“多谢老夫人惦记,听说你们家还专门盖了施粥的棚子?”

钱妈妈笑了笑,多少有些勉强,还透着悲戚,“我们大夫人到了冬天旧疾就犯了,这些天格外严重了几分,老夫人说做些善举也好给大夫人积些德,好让神明保佑大夫人慢慢好起来。”

周氏怔住,上次见吕氏,虽看起来一脸病容,却没有想到这样严重。再想到上次顾家来小俜,言辞中透出着急的意思,顾廷煊年纪不小了,倘或……周氏心里有些乱,抬头看了老太太一眼。

老太太紧张地问钱妈妈,“可请了大夫?大夫如何说?”

钱妈妈道:“也没少吃药,虽然偶有好转,却也是时而严重。”

老太太担忧地蹙起眉头,钱妈妈又勉强宽慰地笑了笑道:“老太太也不必过于担忧,只要熬过了冬天,总是能好起来的。也怪老奴愚笨,说了不该说的让老太太记挂了。”

钱妈妈陪着又说了一会子话,提出去给四姑娘、和蒋蓉华请安,周氏点头,叫廖妈妈领着过去,留下周氏说话。

周氏已经在心里思量了几遍,瑶儿的庚帖已经与顾廷煊互换,不出任何意外,婚事就此算是定下了。若不是长幼次序,瑶儿只怕是要出阁了。现在顾廷煊的母亲吕氏不大好,顾家那样的人家怎么会找不到好郎中,就是再昂贵的药材也绝对没有找不到的。现在却要用搭建施粥棚子,来祈求菩萨保佑,可见……

童若远之所以能娶了蒋蓉华,也是因为与蒋蓉华说好的那门亲出了意外,虽然完全不同,可倘或真的如此,那瑶儿岂不是要耽搁三年。三年太多事都可能发生变故,瑶儿也禁不起那样的耽搁……

老太太也不急着问周氏的意思,端着茶杯吃了几口,慢条斯理地放下茶杯,才缓缓道:“顾家的意思是,最迟过完年,二月之前完婚。”

马上就十一月了,即将到年底,算起来时间并不紧迫。周氏缓了口气,一开始听到钱妈妈那样说,还以为就是最近。

钱妈妈从童家回去就立刻去见顾老夫人,“已经收下了,按照市面上原来的价格给了钱,我推辞,童家老太太和大夫人都坚持给了。老夫人也不必担心,童家大夫人也是知书达理的人。”

顾老夫人听了,眉宇间随之松开。钱妈妈明白顾老夫人心里想着什么,却也实在有些担心大夫人吕氏,“要不要暂时派别的人去大夫人屋里?”

顾老夫人摇摇头,“她误打误撞的算是帮了大孙子一回,找人看着她,只要不出格由着她去吧。大儿媳妇糊涂,大孙子却不是糊涂的。”

钱妈妈还有有些担忧,不知道该不该将路上听到了说给老夫人听。顾家主要经营丝绸布庄、胭脂水粉、以及香料,其他都是辅助,不占主流。同样是商贾,顾家施粥的举动,多少已经引起了那些经营米粮的大商家不满。

上一篇:长媳 下一篇:都怪父王过分妖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