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濮上玉兰(40)

作者: 馨仪 阅读记录

第四个果就是怀揣一颗文学梦,时不时会写下一篇小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书和日常生活思考结合起来,是皓书一直秉持的读书方法。偶尔灵光闪现,文字就如潺潺流水般从大脑经指尖流出。皓书写的文体有很多,小品文、诗歌、影评、研究感悟等都有涉及。

学校食堂前面有个池塘,池塘里养了许多鱼,日久年深,鱼长的很大。每次路过时,皓书就会驻足欣赏一番。一天,食堂员工把鱼打捞上来,拿开水向它们浇去,它们挣扎了一会,死了,变成了食堂餐桌上的美食。皓书看到这一幕感到莫名的心痛。回去后他写了一篇“杀生与杀心”,感叹“人这一生,会有多少次杀生。如果每一次都感到心痛,会有多少次心痛?很多时候,我们因为杀的多了,司空见惯,自然见怪不怪,没什么感觉了,这值得批判。永远有心痛的感觉,是对生命的尊重。永远有心痛的感觉,才说明,没有在杀生的同时,杀掉了自己的心。”

看电影时他也会不自觉地从哲学的角度去解析。看完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他从探讨理性与信仰的角度写了一篇影评——《追求善还是追求真?-- Life of Pi的哲学意蕴》:

“《Life of Pi》,是 Pi跟一个作家讲述自己少年时的海上历险故事,他跟随父亲、母亲、哥哥乘船移民加拿大,不幸地是轮船遇上海难而沉没,只有他幸运地落在救生艇上活了下来,与他同坐一艇的幸存者还有:鬣狗、断了一条腿的斑马、失去儿子的母猩猩、以及一只叫“理查德·帕克”的孟加拉虎。一艇不容多虎,可怕的事情发生了,鬣狗咬死斑马并生吃了它,猩猩试图阻止鬣狗反被其咬死,老虎则突然杀出撕碎了鬣狗。幸存的Pi与老虎在游艇上从对立到相互依存,在经历与天、与海、与鲸鱼斗争的漫长历程后最终活了下来。故事可谓精彩,Pi创造了平常人难以想象的神奇,令人叹服。

但就在电影的最后十几分钟,Pi讲述了故事的第二个版本,无情摧毁了观众的美好想象。救生艇上根本没有任何动物,而是四个人:船上的厨师、断了腿的水手、他的妈妈和他自己。事情则是相似的,厨师在救水手无望的情况下杀死并吃掉水手,Pi的母亲因保护水手与厨师发生争执,也被厨师杀死并被扔进大海。Pi在怒不可遏的情况下杀死并吃掉了厨子,最后得以存活下来。同样的情节,但故事已经是一个血淋淋地、近乎凶残地、人吃人的故事了。从理性判断看,第一个版本过于“奇幻”而不值得相信,它只可能存在于小说、电影这些艺术形式中,而绝难出现在平凡人的现实生活中。第二个版本更符合客观现实,更符合理性的推理,也更接近真相。Pi没确切地说哪个是真得,他问得是,两个版本,你更喜欢哪一个?

人们追求真、善、美的统一,注定是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因为有些事情是真的,就不一定是善的、是美的,有些事情是假的,却可能是善的、是美的。一些不善的、不美的真相,我们会不愿意相信它是真的,一些善的、美的假象,我们却更愿意去相信是真的。”

第24章

学校的图书馆虽建地恢弘气派,高大宽敞,但仍抵不上来图书馆读书的学生数量,平日里图书馆总是人流如织,座无虚席。如果你早上有两节课,下课后再去图书馆,基本就找不到位置了。在这样紧俏的情势下,组团占位置是非常必要的。皓书认识了一位经常来图书馆的同仁,叫王城,是土木工程学院的,俩人加了微信,经常帮着对方占位置。

王城身高177CM,大眼睛,双眼皮,长得颇有几分帅气。当王城第一次知晓皓书是学哲学的时候,竖起大拇指,外加深深颔首,敬佩之情溢于言表。这大大满足了皓书的虚荣心,事实上,这种情况皓书已经司空见惯,并默认为理所当然的了。但是后来和王城的一次深入交谈,打破了皓书的幻相。

是日,皓书和王城在图书馆看书,到了中午吃饭时间,俩人约着一起去食堂。饭间边吃边聊。王城大谈建筑专业毕业后的前景:某某毕业后开公司年入上百万,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蒸蒸日上,王城谈至浓处,挥筷敲盘,颇有大型公司老板开会指点江山的架势,皓书侧耳倾听,偶尔插几句附和,心里暗暗嘀咕:平时没见王城这么激动过啊。的确,图书馆是个安静的地方,能长期坐下看书的人都带上了安静的气质。语毕,王城话锋一转,轻轻哂笑:“学哲学有什么用啊,挣那么点钱,整天抱着书喝西北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