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国同人)混在三国当神棍(574)+番外

对方默默地点了点头,见燕清把琴谱妥善收到怀里了,却转身又要走,不禁皱眉道:“午膳时间。食堂在哪儿,你今日才入学,恐怕还不知道吧?莫要乱走,随我来。”

燕清:“……”

等啃完一个肉夹馍,再用完一碗肉汤,揣着由同窗送的一个碰坏一点的李子的豫王殿下,更不忍拒绝这位认真负责的好同窗了。

接下来这半天里,外冷内热的对方,就如老母鸡带刚会走路的鸡崽子一样兢兢业业,愣是细心体贴地领着燕清往返于不同教室之间,上完了这天的课。

等到放课时间了,才被赶着去集市上摆摊卖瓜果的对方放过。

燕清目送他背影远去,才哭笑不得地摇了摇头,走了几步,就想起什么,于是从背囊里翻出那本琴谱来,看了看封面。

上头工工整整地写着书主人的名字——

“姜维”

第263章 番外二 (下五)破格提拔

姜维熟门熟路地找到自家小摊前, 先将背囊放入后头小帐中, 再在外披了件耐脏的罩衣, 便帮着母亲招呼客人,称量瓜果了。

这会儿通常是一日里最忙碌的时候, 姜母正忙得脚不沾地,姜维一来,极大地减轻了她的负担,终于能腾出手来擦擦汗了。

母子俩都不是爱说话的性子,但这么多年的扶持下,已然默契十足。

待天色黑沉,夜市的摊贩渐渐赶来,他们不疾不徐地收起了摊档。

姜母瞟了瞟闷闷的儿子,敏锐地察觉出了这个锯嘴葫芦在一如既往的隐忍外皮下, 藏着的几分欢喜情愫。

定是校舍里发生什么好事了。

姜母心里好奇,暂忍住了没在闹市里问,而是无形中加快了几分收拾的速度,刚将一个半满的竹筐背到身上, 剩下两个全满的, 就被姜维麻利地跟那几个卖光的空筐摞在一起,不由分说地提走了。

她心里一暖, 也不拦着。

母子俩一前一后地走着,等回到房舍, 姜母便强硬地将儿子打发回卧房继续念书, 自个儿生火, 做起饭来。

饭香不一会儿就弥漫了不大的房室,姜母端了两碗米粥和小菜出来时,姜维已自动自觉地擦好矮桌,摆好碗筷了。

姜母在竹席上坐下,不禁感叹道:“当日得亏听了我儿的话,未在那些地方多做停留,而是迁来此地。又幸有殿下仁爱,以广厦庇流民不说,还安排了些活计,不然孤儿寡母的,哪能有这样安逸的好日子呢。”

当年盘踞西凉多年的军阀马腾韩遂,妄想趁虚而入,联合外族发兵攻打洛都周边城县。

结果战事了结得糊里糊涂,丢下满地狼藉,自个儿战死的军士无人恤,被夺走粮食活活饿死的平民也无人理。

家里原先的顶梁柱姜冏随凉州军出征,归来时只剩破甲一件,非但人没了,一些财物也被其他残兵败将给瓜分了去。

她既气又哀,生生大病一场,将本就不厚的家底给掏空了。

姜母想着想着,眼眶就有些发烫。

若不是因此落下了病根,操劳不得,又岂会拖累了大儿的锦绣前程?

她这儿子,早年也不是这么沉默寡言的。

豫王创建的学舍,对优秀学子极为优待,姜维又是个极会读书的,不但全免了束脩和书本的费用,就连衣食住,也一并提供。

若姜维只是孤身一人,纵有出摊的贴补,也不愁衣食住行。

然而姜维放心不下她的身体,拒了住校不说,还数年如一日地往返于集市和校舍之间,就为照顾于她。

流民要住房舍,要么出钱粮,要么出工。上头审查时,见她身体不好,分到她身上的完全算不上繁重,只是糊口,可谓绰绰有余。

无奈她断不得服药,便添了一笔不小开支,只有做工时更卖力些,才能勉强维系。

姜维因忙于生计,每日往返匆匆,根本无暇参加雅集一类的同窗集会。

倘若有点闲暇,也是奋苦读书。

唯有保持名列前茅,才不愧对了学舍对他的厚待。

然成绩优异难免惹人嫉妒,他不与人交往,还寡言,时日一长,就被四周人渐渐排斥了。

旁人知晓他家境贫寒、还不得不上街卖瓜果,全无体面之事后,就拿来暗中嘲讽,以此取乐。

姜维意志坚定,目标明确,只要不真正触他头上,一些跳梁小丑的冷嘲热讽,便算作耳边风,权当未闻。

姜维微微颔首,一板一眼道:“若豫王得以问鼎,势为天下福祉。”

哪怕只在心怀天下的明君麾下做一小吏,也比为庸主的左臂右膀要好得多。

“家中状况,”姜维大约知晓母亲内疚的心思,安抚道:“再坚持半年,便满五年之数,可参考入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