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为祖国之崛起而穿书(307)

作者: 谢述宴 阅读记录

周廊告诉他们,“我们的想法,就是在沪城到金陵之间,建立一条实验性的高速轮轨,让他们看一看高铁的效果。”

京沪线的构想是从首都开始,沿途经过津城,济城,金陵,苏州等城市,最后抵达沪城。

但现在,周廊等人提出了一个想法,由铁道部修建一条三分之一原路线的沪金高铁,连接沪城和金陵。

“严教授那边呢?”陈运飞好奇,“咱们这算是曲线救……”

“他们当然不会放弃,科技部的那些人,想要在首都到津城之间修建一条磁悬浮路线。”

然而无论是哪一方的争论,这两个项目都一致没有落实。

争论并没有结束,在谢雁和苏筝在实验室里度过一年后,新的争论又开始了。

次年的九月,一场新的论证会再次出现。

然而谁也没有占据上风,磁轨派在短期内无法实现京沪线磁轨项目,轮轨派在两方的阻拦之中,也暂停了各方面的工作,即便是沪城到金陵的线路,也很难看见实现的机会。

去年上报的两个方案,一直没有回应。

反而是磁轨派写的“技术建议”信,频繁收到回应。

一开始磁轨派把目光放在首都和津城,但没想到是沪城帮他们实现了期待已久的构想。

在实验室里各种车辆测试,技术研究突飞猛进之时,外界的变化也越来越大。

短短一年后,沪城磁悬浮公司成立了。

严开明带着苏筝去了沪城,在他的竭力促成下,华国成立了自己磁浮公司,与德国磁浮公司进行合作,开发建设沪城磁悬浮线,半年的时间,双方合作完成了可行性报告。

磁悬浮的项目,正如磁悬浮列车一样,飞快的进行着。

很快,铺垫盖地的报纸消息,媒体报道等等,都在说着同一个消息——二十一世纪的第一年,沪城磁悬浮线将正式动工!

这条由华国科技部领头的世界第一条商用磁悬浮线项目,在德国几个公司的共同合作下,于一月正式签署了合同。

他们的目标是,要在一年内修出磁悬浮商用线!

陈运飞觉得奇怪的是,周老师听见这消息,似乎没以前那么气愤了。

“气有什么用?人家有本事找到国外的公司合作,得到领导的认可,进度一日千里,那也是本事。”

周廊敲了敲他的脑袋,“这几天的测试做的怎么样?”

“还,还差几次数据。”

陈运飞说,“谢师妹在看着呢,我这就去过去。”

随后,他拿着报告麻溜的跑了。

*

“你说奇怪不奇怪,真要让沪城的磁悬浮成功了,那京沪线岂不是危了。”陈运飞说,“换做以前,周老师已经满世界跑,去找方法了。”

“沪城的磁悬浮今年年初才签订合同,还是和德国的几大公司合作,技术也在对方手里,我们还得花了四个多亿的价格去签技术合同。”谢雁看着手上的数据表,“你以为,轮轨就没有工程可以和沪城打擂台了吗?”

“有吗?”

陈运飞想了想,“我一搜高速轮轨,都没有几条新闻相关,论文库里倒是发表了不少……但光是在我们实验室里跑有什么用啊。”

他们实验室有全国都少有的高速轮轨滚动试验台,这两年来,在实验室里研究的动车,试跑的列车不在少数。

“你当然搜不到了,广深淮线出摆式列车,时速上百之前,你知道那儿要修高速铁路吗?”

“严格来说,一百多的时速,在咱们这儿,还不能算是高速吧?”陈运飞说,“除非上两百,否则拿什么和磁悬浮打啊。”

“两年前他们还在争论是磁轨还是轮轨的时候,秦城到沈城的客运专线就已经开工了,设计时速是200公里。”

谢雁说,“只不过没写高速铁路的名字。”

“为什么?”

“写了还能开吗?”

“那倒是……”

陈运飞明白了,“好家伙,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啊!”

难怪周老师不着急,只是让他们多跑数据。

“不过那里……沈城是辽宁的省会,而秦城离首都还有那么远的距离,这条路线在华国的北边,很难被人注意到啊。”

陈运飞感叹道,“修一条高速铁路,还得悄悄摸摸的!”

“沪城磁浮公司还没成立,这条铁路已经动工了,工期四年,预计可以在明年的年底进行试运营。”

哪里像磁悬浮,又是国外公司合作,又是媒体全面报道。

“四年……”

陈运飞算了算时间,“磁悬浮项目是的路线很短,只有二十多千米的距离,他们要在今年年底完成,和秦沈线相差最多一年的时间,应该还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