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夜阑京华(187)

何家大房于清末做钱庄出身,对钱财看得极重,而后何至臻再嫁,正是东北军在北平地位最高时,借夫家地位重振旗鼓。

在大房眼里,何至臻处处为家族着想,嫁得两次皆带来福气。

何未则相反,自幼反叛,屡屡与革命党扯不清,更是害父亲下了监牢。

大房对她恨之入骨,多年未有往来。

但何至臻是个生意人,万事从利,为同她合作,难得示了好。姐姐劝母亲遣了婢女来,叫她一同出城去寺里住两日。她应允了。

“那个法会,我会去。”何未轻声道。

不止去,她已借母亲的名义出钱,办得更大更风光了。

“到时,我看情形……避开。”

她见三人不语,又道:“我方才不说话,心疼得是几个孩子,小小年纪没了父亲。”还要被彻底打上汉奸之后的烙印。

大的那个,和继清差不多年岁。

何未抬头,瞧着回廊里的一串老旧的红灯笼。

属于前朝的印记。

***

夜里,她心神不属,早早上了八步床。

谢骛清光着脚,走上踏板,来到她身边,先放了左边的床帐,要去解右手的金钩子,被何未拉住手臂。“看这个呢。”她扬扬手里的账本。

谢骛清瞧着她,看穿她。

何未手的账本,被他拿走,摆在床头矮桌上。

湖色床帐内,谢骛清解了配枪,放到枕头外侧。

他打仗,从1911年到如今,未曾停歇。从推翻清王朝,到军阀混战,再到今日的抗日。腰上的配枪不离身,睡觉不敢脱衣,随时做好躲暗杀、上战场的准备。

“今天坐着的那条长廊,还有印象吗?”她的手从他身后绕过来,搂在他腰上,“你第一次离京,赴堂会,和我道别……都在那里。”

想想,她又道:“那时你一个反军阀的革命军人,和军阀们一起,在最主张复辟的小王爷的王府,一同听戏,比戏还精彩。”

仿佛无须谢骛清的回应,她再道:“我们是一母同胞的姐妹,为什么想的、做的,差别如此大?”

谢骛清拍拍她的手背,低声问:“难过了?”

何未脸挨到他后背,隔着衬衫,感受他的体温。

“南北和谈时,北上的代表团目标一致,一心统一南北,救国救民,”谢骛清轻握住她的手背,轻声道:“后来各奔东西,换了不同的军装,走了不同的路。”

北上代表团里,有后来始终坚持救国的;有在济南为国捐躯的;也有卖国的,对日本人一让再让,签下丧权辱国的停战协定的。

眼看着昔日好友变对阵之敌,亦有失落和心痛。

“你们打仗是什么样的?”她轻声问。

“我们?”他回忆,“永远都是以少胜多。”

何未笑了:“多说些,报纸上只有南京政府的消息。”

“将士们很艰苦,极度缺装备,”他们不像南京政府可以向各国借款,购买军备、请专家来打内战,“有时候几场大仗打下来,已经没枪可用了。我们有个师长就撸起衣袖,一根根发长矛,对大家说,子弹打完了,咱们就用长矛!打出气势来!”

何未情不自禁搂紧他的腰。

谢骛清笑了:“让我先躺下。”

“抱一会儿,”她撒娇地小声道,“没这么抱过。”

因谢骛清过于清瘦,她从背后抱着他,能感觉到他被皮肤包裹着的脊梁骨。一节节,突出,但笔直。

“你这根骨头真直。”她收回一只手,从上到下滑动,摸着。

他笑。

军人的脊梁,怎能不直?他们的身躯,可是守住民族故土的最后一道屏障。

第68章 血祭英雄灵(1)

何家在清末时,喜好香山。

这一回做法事的寺庙,仍在香山的碧云寺。此地远离四九城,藏在群山当中,方便隐匿行踪,逃出关外。

何至臻大手笔,包下十几辆马车,还原了清朝末年何家最鼎盛时,秋日赏枫叶的阵仗。昔日的姐姐妹妹们年纪大了,为掩盖岁月痕迹,胭脂涂抹得手法极重。满头珠翠,在染过的黑发间微微晃着,在马车的颠簸里,仿佛回光返照一般,极尽所能端坐马车中,享受着路边寻常人的目光。

何未有意晚到,午后方至。

她下轿车,和扣青沿石阶攀山。碧云寺有两道山门,等进了寺院,何家跟来的车夫、小厮们和婢女们汇聚在一处,好奇望向她们两个女孩子。

那些个宗亲男人们,聚在百年松柏的树荫下,三两成堆,时不时冒出爽朗笑声。这里边没有女孩子的身影,哪怕如今权势最大的长房长女何至臻,也须在佛堂后的屋子里,与一众女眷休息,不便露面。

她自轿车下来,长发挽在脑后,前刘海蓬蓬松松照在眉毛上,短袖的白布旗袍,脚下是白丝缎布鞋。作为二房仅剩的人,她坦然走到雕花排门前的白石阶前,对众人略颔首。各房长辈、男丁皆在,有尴尬,有麻木,也有好奇的,诸多视线落在她身上。

上一篇:流水的崽崽铁打的爹 下一篇:纨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