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古代渔村生活日常(30)

作者: 六幺 阅读记录

扬扬探寻的语气,让伊荔不忍拒绝,上前几步牵起他的手:“好,走吧,去看看。”

伊荔一看那些混杂在一起的各种不同规格,不同种类的鱼、虾、蟹,甚至还有海草等东西,便知这是拖网捕的了。

拖网时,便是将密网放到某一块区域,将此片地方能拖的海物全部拖走,这是一种比较常见,也比较省时的捕鱼方法。

一网一网的渔获拖着铺在了沙滩上,渔民家属们早就带着各种工具和篮子等在一旁。

网一落下,便手脚麻利地开始剥网分类,鱼归鱼,蟹归蟹;虾米和小鱼混在一起,分不清的便一锅端了,反正不管是自己吃还是拿去卖,总有办法处理。

拉着板车的小摊贩们,这里看看,那里问问,总想用最少的价钱,买下最多最合算的渔获。

其中还不乏一些大户人家的采办和附近城镇的饭馆酒楼里的老板来看货。他们一般驾着马车而来,这些人常年和渔民打交道,内行的很,也熟练的很。经常拉着慢慢一车渔获离开。

相比于那些小摊贩,渔民们更愿意将渔获卖给这些采办,也是所谓的大客户。一是价格卖的高,二是不管大小品类,可以全部清走。

因为这样全部收回去不仅价格合算,也能经由专门的厨子分工挑拣后,做出不一样的菜肴来。只要东西够新鲜,吃的人几乎都不会有意见。

而小摊贩因为零售的原因,不仅要挑品种,还要挑个头,若是有一些皮外损伤,更不在他们考虑范围内。

而经过他们的手挑拣之后,剩下的这些渔获成色就差了点,又要更加便宜地出售了。

但毕竟像采办这种客户比较少,最多的还是小摊贩,与大户人家的采办比起来,小摊贩进货量小要求又多,自然不如采办这种大客户了。

渔民眼里最不喜欢的便是零售了。

虽然在价格上也许可以更高一点,但是有那个闲工夫跟人讨价还价过称,还不如多做两趟小摊贩的生意。

在海边采购海鲜这件事情上,零散顾客是处于鄙视链底端的,甚至不受待见,直接拒绝,不肯卖。

而那些异常热情要卖给个人的,就要多长个心眼了。事出反常必有妖,不是海物有问题,便是价格有问题,更有甚者,是秤有问题。

伊荔和扬扬此刻便是渔民们眼里最不受待见的那一种客人。

伊荔也不着急,倒是先带着扬扬粗略地逛了逛,这里的东西还真有许多她未曾见过的品种,稀奇古怪的。

但是也有一些在现代人看来无比美味的东西,在他们眼里,却弃之如敝履。它们大多壳厚肉少,食用麻烦。

比如,大黄螺;比如,生蚝!

这种壳大肉少,又占地方,又不好处理的东西,一大筐还不如一只鱼来的赚钱。

再加上运输条件有限,因此生蚝便成为了最先被舍弃的渔获。

伊荔一边为古人们可惜,竟然不知道生蚝的美味,一边悄悄伸手将它们收入空间里。

虽然在一旁捡了不少好东西,有海螺、有小鱼、小虾、还有为数不少的生蚝。但是她看到那肥美的大黄鱼,海鲈鱼时,心里痒的不得了。

这大黄鱼在现代可是已经稀有到跟黄金等价了。一年到头,一个渔场也出不了几只大黄鱼。

而在这里,却是放眼过去,几乎每个渔网里最多的便是这大黄鱼。

全身黄澄澄的,有的还翘着尾巴挣扎一两下,简直不要太招人。

渔民眼里普通的大黄鱼,却是伊荔眼里的香饽饽。

大黄鱼肉质软嫩,清淡,适合清蒸;蒸熟后再浇上一层滚烫的热油,滋滋地冒着香气,最适合给孩子做辅食吃。

除了大黄鱼外,还有现在较难见到的野生大鲈鱼。

也许有人觉得不同意,去市场逛一圈,不是经常能看到野生大鲈鱼么?

其实,还真不是。

因为养殖技术的发展,市面上的大黄鱼和海鲈鱼大多都是人工养殖的,真正海里野生的鲈鱼,也是一条难求。

而且鲈鱼分淡水鲈鱼和海水鲈鱼,许多人尚且分不清楚淡水鲈鱼和海水鲈鱼的区别,更不用说如何区分天然鲈鱼和野生鲈鱼了。

甚至有人看到渔民赶海回来时,篓子里放着一条野生鲈鱼,以为这是多么难得的机会,不买过了这村可没这个店了。

可是,却不知,人家有时候是事先放在篓子里,提着下海遛一圈,再挖点贝类放在一起,便能蒙混过了关,骗了那些不熟悉的人。特别是喜欢去海边旅游顺便买海鲜的游客,骗你没商量。

当然,同为人工养殖的鲈鱼中,因为养殖的地方不同,也有一些区别。

因为鲈鱼淡水海水皆可养,有些便是在靠近海边沼泽地,圈出来一块地方,专门做养殖,称为围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