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探花郎(187)+番外

作者: 陌北 阅读记录

说完之后,他顿了顿,转头对着沈静,语重心长道:“小沈,你别被吕蒙这番牢骚带偏了心意。如今朝局动荡,你我都难免受到波及,却万不可因此而丧气沉沦。”

他拍拍沈静手臂,继续说道:“古人云,文穷而后工,士穷乃见节义。若是国泰民安,朝局安稳,焉有我辈出头的机会?自古战乱出大将,风云诡鹬之际,正是潜龙出水之时。你我被朝廷选出来,正该治国□□,辅君佐民。若因此小小磋磨,便心灰意冷,熄灭了志气,那要我们这些人还有什么用?”

于之静一席话毕,沈静还未应声,一旁的吕蒙先拍着桌子大声赞道:“于兄这番话,说的好!我辈岂是蓬蒿人!”

他转头拉着沈静袖子,连连致歉:“我刚才是冒失了,不该说那些丧气话。你不要往心里去,明日还是要振作精神,砥砺前行!”

三人借着酒意畅谈了一番,直到半夜于之静和吕蒙才离去。

送走了二人,沈静回到房中却怎么都睡不着。

他想起于之静那一番激励的话,细细回味,这些话中蕴含的意思,与临行之际卓大江嘱咐自己的一番话,简直不谋而合。

这样的关头,他绝不能就此屈服,跟着卓大江一起倒下。

若真的倒下了,他不仅对不住卓大江一番栽培和保护,对不住自己这小半年付出的心血,对不住江南十万挥洒血汗的百姓。

……更对不住在京城独力苦苦支撑的赵衡,和离开京城之时,自己曾对他做出的承诺。

第94章 转机初现

辗转反侧之后, 沈静从床上翻身而起, 在房中来回踱步半宿, 然后借着心头一点残存的酒意,铺开纸张, 挥毫泼墨, 写下一篇《再论江南水患》。

次日清晨, 沈静早早起床, 怀中揣着奏疏,赶到工部, 将这份奏疏交给了工部尚书苗申俭。

苗申俭看完奏疏,将沈静叫了进去问道:“这是你所写?”

沈静拱手:“是。”

“何时所写?”

“昨晚。”

“何人授意?为何而写?”

“此是有感而发, 据实而言。至于为何所写。”沈静顿了顿, 缓缓说道, “是为卓侍郎, 为我自己,更是为十万江南百姓,为我朝的国运昌隆。”

苗申俭将奏疏往桌上一扔,嗤笑一声:“沈静,你好大的口气!”

“不敢。”沈静又深鞠一躬,然后从容起身, “江南治水之利弊, 我已在疏中一一说明。大人难道觉得不通?”

“通, 通。你一个探花郎, 文章岂有不通之理?通的很。”苗申俭叹道, “只是这奏疏,我却不能往上递。”

沈静抬起头,反问道:“为何不能递?”

“你说为何?”苗申俭抬手拍拍桌山;与。彡;夕案上的奏疏,加重了语气,“若送上去,我便是第二个卓大江。这工部尚书的位子,只怕是坐不稳了。”

沈静看着苗申俭:“苗大人……在下斗胆进一言。”

“你说。”

“于公,江南治水事关江南十万百姓福祉,事关我朝国运昌隆。这一项利国利民的大好事,若是做成了,岂非大人功德一件?”

苗申俭抬头看着沈静:“继续。”

“于私,对大人也是百利无一害。如今户部将钱粮卡的紧,咱们部里做什么都不成,今年以来,还没有一件拿得出手的工事。大人今年刚入工部,若能将这件事成功,正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功勋。”

沈静说着,压低了声音:“……更何况,摄政王手握京城内外十万兵马,掌控北边五十万守军。纵然有眼前一时之困,大人仔细想想,朝上这干文臣墨客,果真能奈何的了他?大人若只看眼前,顺从这些随风起舞的人,才是真正误了自己的前途啊。”

“……”

苗申俭手指捏着沈静那份奏疏,半垂着眼,陷入了沉思。

沈静见他犹豫迟疑,遂闭了口,不再继续多说。

这位新任的工部尚书苗申俭,与前一任工部尚书丁敏不同。

丁敏与卓大江经历相仿,也是在地方上埋头苦干出了一番政绩,又凭借好一番着圆滑钻营的手段,将工部尚书的座位做的稳稳的。

丁敏任工部尚书时,由于政绩是实打实的,手腕也有,尚且能弹压的住工部上下这一干人等。

可是这位苗申俭大人,却是一路从京官做上来的。中了进士进了翰林院,然后在先帝身边做中书舍人三年,算是前途无量;后进了礼部,一路高升到左侍郎,做了四五年,眼看资历也够了,又去了户部任左侍郎做了三四年。

以他的资历,升任户部尚书本来是妥妥当当的,谁知道先帝一走,明德公权势煊赫,立刻便力荐亲信做了户部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