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明朝当太后(1014)

作者: 雁于飞87 阅读记录

锦鸾惨然一笑:“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她语气凄然地说起一段往事:“圣上可记得,弘治十三年母后崩逝,皇儿染病,妾朝夕照料,祝祷于天,待他病愈,妾也患病,几乎不起。当时妾想着,如果妾死了,能让圣上宽心,让皇儿安坐,死也瞑目了;可是转念一想,皇儿不是长子,能被立为太子,全因嫡出。若妾一死,圣上扶持旁人为皇后,皇儿不再是嫡长子,他若有什么过失,……所以妾一定要活着,好好活着。”

孝宗唏嘘,没有说话。

她看着孝宗:“圣上,下辈子如果我们还做夫妻,真希望您不再生于天家,就是个王孙公子,我也只是寻常的闺秀。即便还要这么青灯枯坐,也不用担惊受怕,如履薄冰;若是生于平民百姓之家,虽然茅檐草舍,粗茶淡饭,但夫妻只是夫妻,父子只是父子,或许还能举案齐眉,常聚天伦之乐。”

孝宗心里一动:“这些年,苦了你。”

他搂着妻子,叹息了一声:“好在,都结束了。”

结束是不可能结束的,太上皇后宫里还是姹紫嫣红;只是儿子做了皇帝,凡事也就不计较了,锦鸾反倒是怜爱的看着这些貌美如花的小姑娘们。

微霜凄凄金井栏,城头月出冻云残。

玉楼高对蓬莱雪,谁道宫中夜不寒。

祐桓的皇后程月仙,字德卿,师从科学院女院士王慧兰,还跟米应德学过绘画,不能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但能骑射,通星象,精历算,工诗文。她的父亲程敏政曾经毫不掩饰的夸耀:“吾儿于书无所不窥,工诗古人辞,尤精天算,贯通中西。自古才女如谢道蕴、左芬之属能为诗,未闻其能文章;曹大家续汉史,宋宣文传周官,未闻其通天算。吾儿以一人兼之,可不谓彤管之杓魁、青闺之收并乎?”并扬言“此足以门户之托,何必男子”;于皇后也夸她“六艺旁通,博而能精”。

处在这样的时代,明朝士人天生就张扬着教化万方、博采众长,探索宇宙、穷根究底的雄心壮志。

东西方站在了同样的起点上,甚至东方凭借深厚的历史底蕴、开放包容的社会风气、广阔无垠的国内市场领先一步。

祐桓自来对天文地理颇感兴趣。他的舅舅重新发现了这个世界,但疆域太大,对自己名下的疆土到底是什么样子、有什么样的气候、物产等等,却没有人能够说得清。因此,他命襄国公郭岳主持编撰了《武备志》,全面总结目前的军事装备和人员训练、战略战术成果,刊发全军;命科学院院长李兆先主持编撰了《天工开物》,全面总结当时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命庆国公于承业修撰了《农政全书》,全面总结农业政策和农业技术,还贴心的附上草木野菜可资充饥的植物400余种;同时,新的药材和药方出现,需要完善药典;新的星辰发现,星象图、航海图需要更新;此外,先帝编修的文学总集、《四库全书》,要派人抄录,发放各省;要优中选优,编撰《四库萃要》,刊行全国;这么多书籍,查询不方便,可以仿照《太平御览》的做法,重新编撰一部类书,按天、地、人、物、事次序展开,凡天文地理、人伦规范、文史哲学、自然艺术、经济政治、教育科举、农桑渔牧、医药良方、百家考工等等,都要囊括进去。

从太子时期他就沉溺于农事,那些新奇的物种总让人惊喜。孝宗认为太子能知稼穑之艰难,必能抚恤百姓,因此相当支持。

在一大批农学精英的辅佐下,他甚至在端本宫种出了水稻;也就是在他执政时期,双季稻在江南地区得到普及;玉米、红薯、土豆等新作物摆上普通人的餐桌,农作物的套种、间种技术日臻成熟。

除了脚下的土地,天上的星辰同样令人着迷。他甚至用最新的望远镜发现了几颗星星,皇后则更加潜心于日月星辰规律的探索。

有一年帝后同行,皇后对他说:“今年将有涝灾,要早做准备,让百姓种高杆作物”;隔了一年又对皇帝说:“今年将会有旱灾,应该种早熟作物。”后来全部应验。

皇帝不解,她解释:“妾看见蚂蚁群从洼地纷纷移往高阜,推测有涝灾;看天上的云常常呈现鱼鳞状,没有出现圆锥形的雨云,就推测将会有旱灾。”

绍治三十年,他以“先帝亲政三十年而禅让,朕有何德,敢越父皇纪元之数。”于是提前禅让太子。

退位以后,他就全身心沉溺于科学观察研究。这也成为后代皇帝退位之后的共同爱好:处在科技发展的时代,每天都有新鲜的事物产生,值得他们去研究探索哪怕把玩。他在九年后去世,享年六十五,庙号显宗,追谥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