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明朝当太后(248)

作者: 雁于飞87 阅读记录

但即便是孙子,首选也不应该是建文帝,而是嫡子允熥。

说到底,还是他老人家的疑心病——懿文太子死的时候,允熥还小,但太祖已经老了。虽然常遇春也死得早,但他有儿子,而且相当能干。如果允熥上位,势必要依靠母族,历史上被外戚篡权的不是没有,一个王莽一个杨坚,名气都是大大的。

为了避免朱家天下变成常家天下,太祖选择了母家没有什么权势允炆;这位皇长孙也相当会来事,把自己打扮成孝子贤孙,顺理成章的夺得了太祖的宠爱。

只是千算万算,算漏了这个朱允炆是个扶不起的阿斗!

——阿斗不要紧,他只要听诸葛亮的话就能安安稳稳的做皇帝,朱元璋留给孙子的家底可是丰厚得很。只要建文不作妖也能得个仁宗之类的庙号。可这孙子不甘心当孙子,他要证明自己比爷爷厉害,可以把叔叔们一个个吊起来打,找的帮手却是方孝孺之类的迂腐书生,杀人不成被反杀,没什么可埋怨的。

汪舜华在心里吐槽,却也暗自警醒:行稳致远,一定要以建文帝为鉴,不能操之过急!

陈懋事先得了吩咐,已经查证清楚,毕竟人一直关着,也不是什么费力的事,当时奏告:“建文帝有两个儿子,都是马皇后所生,长子文奎,被立为太子,后与建文一起失踪,有说死于宫中大火;次子文圭,靖难之役后被囚禁凤阳,年仅两岁,称建庶人。”

当然,懿文太子还有四个儿子。除了早夭的嫡长子虞怀王雄英,嫡三子吴王允熥、四子衡王允熞在靖难之役后一起废为庶人,囚禁凤阳,双双暴卒;其中允熥留下了遗腹子文坤;五子徐王允熙,改封瓯宁王,奉懿文太子祀,不久,因住所失火被烧死。

此外,他还有三个女儿,不过早已归西,不提。

因此,懿文太子的血脉,如今只有建庶人文圭、吴庶人文坍,两家老小加起来,有十八口人。

果然,都这样了,群臣也就赞成释放建庶人和吴庶人,安置凤阳。文圭、文坍封辅国将军,赏赐府第,并各给银百两,于百姓之家择配;亲戚允许往来,但闲杂人等,以及宗室朝臣不许来往;如果需要衣服饮食之类的日用品,允许到街市交易买卖。

第104章 开门三事(下)

第三件也是最重要的一件,就是赦免建文帝的遗臣。这是历史上英宗没有提到的。

建文四年,燕师渡江攻破京师,黄子澄、方孝孺、齐泰、铁铉等建文帝死党先后被擒杀,株连宗族;历史上唯一一位六元黄观,见大势己去,投江自尽,妻女投江而死,抹去功名,九族受诛,亲朋监禁。

这些事情,大家多少知道,此刻都低了头,不说话。

靖难之役是明朝无法抹去的一笔,也是所有士人心目中难以忘怀的一件事。虽然嘴上说着太宗英明、奉天靖难,但并不意味着真的认同这种做法,尤其对旧臣的处理,不能不说确实凌厉了。

每个皇帝都不希望臣下造反,而是希望臣子能誓死效忠自己。所以太宗一死,亲身参加过靖难的儿子仁宗就赦免了部分建文旧臣家眷,但仅仅是特别有名的;靖难的彻底平反,要等到万历年间;但他们的后人能够脱离苦海,还要等到雍正时期。

只是王文还是不放心:“这要是都放出来,万一他们聚众作乱,如何是好?”

汪舜华摇头,那些遗老遗少当了这么多年贱民,家学渊源什么的也没了,兴不起风浪了;但是这话不能说,于是说:“朝廷如果连这几个遗老遗少都收服不了,又谈何强国富民、报仇雪耻?更何况,天下人都是皇帝子民,都应该给他们一条出路。虽然建文帝的皇位是窃取来的,但是身为人臣,为主尽忠,却没有错。国家有难,朝臣挺身而出,却让他们的后人永远沉沦;反倒是坐观成败、阵前倒戈的平安无事,甚至富贵荣华——忠臣孝子,不应该受到这样的对待。否则,谁还敢为朝廷尽忠?听说建文遗臣有很多女眷沦落风尘,为庸夫欺凌。儿女犯了错,父母可以打骂责罚,甚至可以大义灭亲,但不应该这样凌辱他们。朝廷要以仁义治国,而贱民的存在,却与仁义的初衷背道而驰;朝廷要教化万民,当以礼义廉耻为先,这等有伤风化之事,理当革除。”

她语气恳切:“对自己喜欢的人施恩,不叫仁慈,叫偏私;只有对所有人都施恩,哪怕曾经反对过自己的,也能公正处理,才叫仁慈。”

贱籍这玩意还是看清穿的时候才知道居然是雍正废除的——腰斩也是他废除的,加上摊丁入亩和火耗归公,对他的好感上升一百倍,心说文人就是贱骨头,雍正让你们纳税,就骂人家杀父弑母抢皇位,杀兄弟杀儿子杀功臣,连儿子都不是自己的——乾隆砍你们脑袋,就成风流天子了。呸。雍正比他儿子强一百倍好吗?尤其是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