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明朝当太后(250)

作者: 雁于飞87 阅读记录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就是赦免建文帝的遗臣以后,难免没有人翻旧账,搞反攻倒算,否定太宗靖难的合法性,继而质疑皇帝的合法性,至少给她扣个数典忘祖的名声。这时候表彰推恩跟随太祖太宗的功臣,既能显示自己的心胸宽广,壮大自己在朝廷的话语权,同时更要彰显自己是太祖太宗正统后裔的身份。

因此就在商量赦免建文遗臣的同时,汪舜华也就提出绍封的事。命相关部门调查功臣子孙当袭未袭者,以副祖宗报功之意。

当然,还是要坚持原则:凡是太祖太宗做出的决策,都必须坚决维护;凡是太祖太宗的规定,都必须始终不渝地遵循。

也就是说,太祖太宗已经定案的事,就不要拿出来说了。

政治家,必须讲政治。

维护太祖太宗的地位,就是最大的讲政治。

这种情况有吗?有,但是不多。

当年明太祖为消灭他认为对朝廷有威胁的人、整顿吏治、惩治贪污而策划了四大事件,被称为洪武四大案,其中习称胡蓝之狱的胡惟庸与蓝玉案件,是诛杀开国功臣的政治事件,而空印案与郭桓案则是对涉嫌贪墨的官吏进行大规模的镇压。

发端于洪武十三年的胡惟庸案,株连蔓引,包括韩国公李善长等一公二十一侯受到株连,3万余人被杀,丞相制度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蓝玉案同样株连甚广,而且多是功臣宿将。仅列名太祖钦定《逆臣录》的,就有一公十三侯二伯。

尽管知道这些人大多是被冤枉的,至少罪不至此,但汪舜华还是没有下令平反昭雪。毕竟是太祖钦定的,不好掀翻;再说,说当年太祖搞错了,万一人家心怀怨怼,搞不好弄巧成拙。

洪武三年,太祖御制《功臣录》,确定公爵28位,侯爵31位,伯爵12位,子爵11位,男爵23位。其中公爵分为国公、郡公,侯爵有郡侯,伯爵有郡伯、县伯。由于很多人是在建国前牺牲,没能参加后面的统一战争,这一部分要降等袭爵,但给世券。

现在规定,郡公视同国公,子孙袭侯爵;郡侯视同侯爵,子孙袭伯爵;郡伯视同伯爵,袭一品都督;以下县子、县男分袭二品都督佥事、三品指挥使。

听着翰林院一一介绍爵位的传承,汪舜华很不是滋味:这一个个名字背后,就是一个个绝代名将,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尤其蓝玉,只要他在,哪怕建文帝脑残削藩,太宗皇帝也绝翻不了天——这位仁兄出名的是兔死狗烹的结局,但他本人真是绝代名将,继托塔天王之后数得着的全方位复合型战神。

但这就是政治。

总的来说,因为太祖当年手脚麻利,基本没给后人留下多少施恩的机会,只是封郑国公、蕲春侯、颍川侯、溧阳侯、广德侯、济阳侯、龙江侯、凤翔伯、航海伯、东丘伯、南阳伯、高阳伯等一公六侯五伯,都是世袭;此外还有一定数量的高级武官,这部分就不用世袭了。

太宗虽然脾气和他爹一样臭,但是对功臣还算厚道,没有大肆杀戮,淇国公丘福轻敌冒进,丧师十万,削除爵位,家属流放岭南,也确实是国法昭然;至于成阳侯张武等无子除爵,更非人力所能勉强。

只是担心给下面错误的暗示,破格对功臣进行绍封,主要是针对没有拿到世袭资格降授指挥使的,封伯爵,包括思恩侯房宽、新昌伯唐云、富昌伯房胜、广恩伯刘才、永新伯许诚、安阳侯郭义、会安伯金玉、安顺伯薛贵;比较特殊的是同安侯火真是蒙古人,投降明朝后,跟随太宗靖难,跟随丘福北征出塞,后兵败战死。爵位被除,子孙世袭观海卫千户。考虑到他跟随太宗靖难有功,而且是为国战死,命袭伯爵。

此外,太宗还追封了景城伯马荣、新泰伯张钦、莱阳伯周长、成武伯陈亨、平阴伯朱崇、保昌伯程宽,这几位子孙也是世袭指挥使,如今俱袭伯爵,但不给世券——一来国家财政困难,二来建功立业的时候到了,想要封侯拜相,自己挣去,别只想着祖荫。

这部分加起来,该是十四伯。

可以想见,这样大规模的功臣绍封,群臣当然不愿意:一是巨大的财政负担,二来人多了,自己的嗓门也就低了。

但是汪舜华坚持:“越是用人之际,越不能亏待功臣,否则,只会让壮士扼腕。再说,这还关乎太宗正统性的问题。”

吵了小半个月,把话说到这个地步,群臣这才答应了;汪舜华随即命吏部去寻访。

第106章 报纸改良

功臣后人还在寻访,别的事情也不能放下。

而在汪舜华心目中,目前的头等大事莫过于——办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