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明朝当太后(303)

作者: 雁于飞87 阅读记录

程敏政还是皱着眉头:“那个快饿死的人说,每到荒年,他们要么逃离本地乞讨为生;要么向地主借钱借粮。可是每年的利息高达六七成,就算他们度过了灾年,第二年,要债的就上了门,可他们根本一贫如洗,只能把土地抵押出去,甚至卖身为奴。”

他问张凤:“为什么同样是荒年,有的人只能饿死,或者失去土地和家人,有的人却可以大量得到很多的土地?这是不是老子说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

这孩子真是天才啊,这不仅是哲学命题,而且是现实的问题,涉及到资源分配等根源了。

果然,张凤的脸变成一个大苦瓜,他只能说:“人心不足,常常搜刮穷人的财产,用以取悦尊贵者之心,以实现自己的目的。于是下层百姓被捶打流血,取之尽锱铢;上层则享用不尽,用之如泥沙。必然是富者愈来富,贫者愈贫。”

他摸着程敏政的头:“道在天下均而已,均而后适于用。此有余则彼不足,此不足而彼有余,皆不可用矣。抑其高者,损有余也;举其下者,补不足也。天之道如是,故其用不穷也。”

文绉绉的,程敏政听不明白,丘浚忍不住:“你说的那些是大户人家,家大业大,即便是一年遭了灾,家里有粮,也不会饿死;而且可以把手里的粮食和银子,借给无钱的农民,第二年再向他们催债。不过因为利息很高,所以很多时候农民还不起,就只有把土地抵给他们;以后再要种地,就要交佃租,如果交不起,就只有卖儿卖女;此外,因为士绅和宗室勋贵免税,所以很多小民贪图便宜,情愿投献土地,甘心做佃户。可是朝廷每年派给各地的田赋是定额的,所以他们应纳的田税和人头税就会摊在其他平民身上。这样,应纳税的土地越少,农民要缴纳的税赋就越高,就越要把土地投献出去。久而久之,朝廷的土地越来越少,农民的赋税越来越沉重。”

程敏政好像懂了:“可是,不应该是这个样子。”

丘浚挤出了一个笑:“然而现实就是这个样子。”

程敏政呆了,低着头,不说话。

汪舜华摸摸他的头:“好了,你已经不是小孩子了,别哭鼻子,真的有功夫,就想想有没有纾解的办法。我说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你必须锤炼的硬功夫;你能发现问题,这很好,但是还要想想,要怎么解决问题。”

程敏政木然的点头。

汪舜华吩咐赏赐,敏政有点怏怏的:“外头的人过得很苦,把这些东西留下来赈济灾民,和赏赐有功将士吧。”

第134章 两广总督

程敏政回去读书了,汪舜华让毛忠等继续谈后续的处理。

韩雍认为:“导致大藤峡瑶民叛乱的原因很多,主要就是广东广西两地缺乏统一协调。当年广东黄萧养之乱,从广西等地征调土司狼兵前去平乱。但狼兵流劫乡村,祸害地方。广东官员认为,瑶乱是广西官员与土官邀功激变所至,且放贼东窜,令广东无辜受害;广西官则认为,瑶贼横行,在于广东官军防守不力。两边互相攻击,互不协调。”

丘浚也认为:“两广官员百姓,众口一词,都不愿再调官军,什么原因?不过是官军为害地方,甚至比贼寇还厉害!总兵等官去征讨,不过是贪图利益,不是真的要报效朝廷。他们在军营鞭挞士卒,经过州县,就劫掠官吏百姓;打仗时在后面指挥,报功的时候就跑到前面。以致将领不协,军士离心。”

于谦也认为这是一个大问题:“臣在景泰六年,奏请朝廷将两广军政统一,并增设总督一员,由王翱担任。只是总督是临时差遣,权力也不大,两广的官员并非全听命于总督。因此,瑶贼流劫两广,两广官员互相攻击的局面并没有消除。”

汪舜华想了起来,建极改元,于谦请求朝廷重设两广总督,并在两广交界的梧州设立总督府,于要冲地区增设参将,一切军务听由两广总督节制;但是这项建议招致了广西地方官员的强烈反对,加上马上就让韩雍去平叛,也就没有落实。

如今旧事重提,汪舜华认为很好,总督现在算是新名词,但是她并不觉得新鲜,于是让群臣商议。

耐人寻味的是,群臣普遍赞成,包括广东籍官员;但广西官员则极力反对,认为可能造成繁镇割据。

胳膊拧不过大腿,这件事就定了。建极二年四月初,设立两广总督,开府于梧州;两广副将以下,俱听节制。

汪舜华和于谦等人都很清楚,广西方面是不会乐于接受两广总督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丘浚提到的:食盐。